唐诗:新时期臧克家式的诗人
吕 进唐诗在不停地“走”,越走越成熟。但是,无论唐诗怎么变,解读这位青年诗人有一个基本视角:唐诗是农民的儿子,是农村的儿子。
离开农民,离开农村,就没有诗人唐诗。
唐诗使人想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臧克家,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和农民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挚爱的臧克家。关于农村,关于农民,是唐诗笔下最为动人的篇章。父亲,乡下大哥,鎌刀,水稻,玉米,都是十分动人的意象:
对于不认识村庄的人们来说
唐诗的村庄是唐诗诗中真情的诗行
对于热爱村庄的唐诗来说
唐诗的村庄则是唐诗生命中永恒的星光
即使落墨于城市,这也是农村来的诗人眼中的城市:几分不适,几分陌生,几分抗拒。请看他是怎样写城里的人心的:
城里的人心变成了水泥
冰冷生硬
对于落水的孩子 对于遭抢的少女
麻木不仁 毫不动摇
我读不懂
城市花花绿绿的表情
在唐诗的吟唱中,城市之夏是洗涤灵魂的最好季节:
我昂奋地打开了体内的黑暗 让阳光
强有力地照射
这些软化的骨头 这些
乌鸦饮过的血 这些霉变的梦
唐诗的诗行是一个农民后代的真诚述说。他的佳篇往往都属于那些观照农村的作品,属于那些用农民的眼光观照城市的作品。他是一个长于抒写社会关怀的诗人,他是一个更乐于替同时代的农民披露疾苦、心声和良知的诗人。这一点,使得唐诗和当今许多年轻诗人不相同,使得唐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领地。
唐诗有许多直接写生命关怀的诗。他写花瓶中的花:
你使每一双眼睛多了光彩
而自己
却与枝繁叶茂的快乐无缘
献身精神,应当是我们时代提倡的精神。只想自己,只想多多发财,这显然不是诗人的追求。
他写一个人的消失:
那个人低矮的人生 已经
从底部升到了高不可攀的顶部
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
往往在他消失之后
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人生的细致观察力和独到思辩力。诗人既在人生之中,又在人生之外;既与同时代人亲密无间,又比同时代人更敏感、更深入、更睿智。生活的外装被脱去了。
坦率地说,唐诗的强项并不在直接吟咏生命的诗行,虽然他有这方面的佳作。我以为,他的强项在社会关怀,在农村,在农民。他的这种主题的诗是从农村岁月中跳出来的,是从农民的劳苦与艰辛中酿造出来的。这些诗暗示着唐诗今后的发展路向,唐诗对于这一点应当具有敏感。
献给农村的诗是诗人唐诗的强项,这些诗内化程度也比较高,诗篇经过了生命关怀的提炼和升华,具有比较高的诗的素质。
太阳与雷霆粗暴地吵了一架
赌气再也不出来
——《今天下暴雨》
干旱中的水稻 意志依然拔节
思想依然灌浆
干渴高处的蛙声 依然青翠
不屈的根须
依然把收获和鎌刀抓紧
——《干旱中的水稻》
不能再像水牛一样
大口大口地吞食忧伤与痛苦
——《父亲》
内在的生命的视角就是诗的视角。没有这个视角,我们也就失去了诗。唐诗的不少抒写社会关怀的作品的艺术力量正在于此。
当然,今天的农村和农民已经大大地不同于三十年代臧克家的农村和农民了:
一颗颗保守的钮扣被春风解开
一片粉红的骄傲再难以罩住
——《油菜花地》
燕子飞来的时候 一句呢喃
融化了睫间的万丈冰雪
——《春在你来临之前》
所以在唐诗的歌唱中我们能够听到当今社会的主题。这是属于今天的诗,这是属于二十一世纪的诗。
我祝愿唐诗继续走向那棵树,继续走向秋天。
【吕进 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诗歌评论家,中国诗学中心主任,第七届世界诗歌黄金王冠获得者。】
永川日报-川渝都市版 编辑:龙远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