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网事 发表于 2022-7-30 12:01:57

四面青山藏忠魂:大洪海景区渝黔界碑旁一座清代古墓是杨家将后人的


四面山风景名胜区绿水青山,景色迷人。

(四面山风光)
大洪海景区渝黔界碑的小径旁有一座清代古墓。丹霞石雕凿的墓联、墓画虽已有些风化破损,残留部分仍不失精美,过往游客都要驻足观赏。

(杨氏佳城)
界碑古墓建造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历经160余年雪雨风霜,雕花虽已残破,但铭文大多清晰。墓额刻有“杨氏佳城”,墓主铭文为“皇清待诰杨氏穆老儒人”,墓内联“春秋多佳色,山水有清音”, 墓柱联“青山不语花长笑,绿水无音鸟作歌”。

(观景游客)
游客在对古墓铭文文采与雕凿技艺赞叹不已之余,不禁要问,在穷乡僻壤,怎会有如此奢华的一座“皇清待诰”大墓,墓主有什么故事。

(渝黔古道)
有幸认识了当地工匠蹇大爷。蹇大爷的师公是这座大墓的雕刻者。在与蹇大爷摆谈中得知有关杨氏佳城的一些传奇故事。

(飞龙古桥)
穆老夫人为穆桂英家族后裔,穆老夫人的丈夫杨氏为大宋杨家将后人、大清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属下的守备,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卫国将士。

(虎门销烟)(网络图片)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禁烟,杨守备奉命收缴鸦片,并参加了虎门销烟行动。

(虎门要塞)(网络图片)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炮火猛攻靖远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亲临炮台指挥战斗。激战异常惨烈,从中午打到深夜。年过六旬的关提督负伤十余处,忍着伤痛亲自开炮还击英军。

(虎门炮台之战)(网络图片)
傍晚,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仍然大呼杀敌。忽然,一发炮弹飞来,关天培不幸中弹牺牲。坚守炮台的杨守备与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双峰寺武僧)
蹇大爷说,穆老夫人也是一个武艺超群的女中豪杰。大儿子杨洪从小随母亲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穆夫人得知丈夫为国捐躯,悲痛之余,义无反顾又把儿子送进了军营。她嘱咐儿子,一定要奋勇杀敌,精忠报国,替父报仇。

(大沽口炮台)(网络图片)
清咸丰九年五月(1859年),杨洪在天津大沽口北炮台,参加了副将龙汝元指挥的阻击英法联军的激战。

(四面山飞龙庙)
蹇大爷的讲述,既无文字记载,时间久远也难以核实,且当一段民间传说。为了知晓四面山是否有大宋杨家将后裔繁衍,先查阅了相关资料,又拜托遵义市文史专家老申提供了相关资料,于是有了以下历史脉络。

(始建于宋代的飞龙庙)
唐宋时期,四面山为播州(即遵义)辖地。唐僖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南诏国攻占了播州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朝廷发招募令,但凡成功赶跑南诏、让播州重回大唐王朝的人,可以“世袭播地,永镇边陲”。

(宋车骑将军杨端)(网络图片)
山西太原人、车骑将军杨端,应诏率军,经泸州、合江,沿赤水河而上,击败了占据播州的南诏人。朝廷下诏,封杨端为播州宣慰司宣慰使,即播州侯。其子孙从此定居播州,世袭播州主事。

(杨文广)(网络图片)
宋景佑初年(1035年),狄青南征广西,杨延昭(杨六郎)长子杨文广(即杨宗保)随军从征。路过播州时,杨端六世孙杨昭主事播州,邀请杨文广入府以叙同宗之情。二人谈论族谱,方知同为太原“越公房杨氏”之后。杨昭无子,杨文广将长子杨贵迁过继给杨昭为子。

(杨昭继子杨贵迁)(网络图片)
太原杨氏镇守播州,历经唐、五代、宋、元、明,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约有700余年,其后裔至今已传46世,从第七世起便是北宋名将杨家将的后裔。杨氏镇守播州,又与少数民族杂居,今天贵州的苗、壮等民族中的杨氏也有很多杨家将的后裔。

(杨老令公)(网络图片)

(杨六郎杨延昭)(网络图片)
杨延昭是大宋太师中书令杨业的大儿子,威镇边关二十几年。辽人迷信北斗七星第六颗专克辽国,认为杨延昭就是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之孙杨贵迁入主播州后,播州杨氏都以杨家将精忠报国之精神传世,家家都以杨家将先祖为荣。

(穆桂英出征)(网络图片)
杨贵迁母亲穆桂英,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穆桂英与杨宗保交战,生擒杨宗保并招之成亲,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边关,保家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百岁挂帅,领杨家众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辽将,大获全胜。杨家将精忠报国与穆桂英挂帅之故事,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面山森林)
杨贵迁主事播州后,穆柯寨家人也陆续迁往播州,并把穆家神箭飞刀之术传承了下来。后来,穆家与杨家结亲,也成了一方习俗。

(四面山会龙庄习武场)
蹇大爷从师公那里得知,穆老夫人的丈夫杨氏,从小习武,把神箭飞刀之术操习演练得出神入化。广东水师招募兵勇,杨氏投奔提督关天培麾下。关天培知其为杨家将后代,武艺高强,特别看重他,并委以重任。杨氏屡立功勋,后来升任守备,负责镇守靖远炮台。

(大沽口炮台)(网络图片)
按照清代官制,守备是武职外官,正五品。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穆老夫人去世,按当时规矩,本应得到朝廷封诰,可以在墓碑刻“皇清诰命杨氏穆老儒人” (注:“皇清”即大清)。但很不遇巧,那一年,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打败清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仓皇出逃热河,不久病故。六岁的幼子同治皇帝载淳继位,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朝中一派混乱,前朝阵亡将士眷属册封之事便被搁置一旁。穆老夫人墓碑也只能刻“皇清待诰杨氏穆老儒人”,即等待朝廷册封为诰命。

(四面山飞龙庙)
五十年后,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穆老夫人的朝廷册封已为南柯一梦,留下这座大墓,也留下了这段历史故事。

(穆桂英挂帅)(网络图片)
蹇大爷还说,后来,师公在负责雕刻大墓时,收集了戏剧故事中的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等场景,把它雕刻在了穆老夫人墓檐,让后人传承杨家将精忠报国精神。

(大洪海农家小院)
前些年,我到大洪海景区游览,看了界碑,也看了古墓,写了一稿《十里长湖静幽幽》,发在了《四川旅游》杂志上。“莽莽苍苍的四面山,镶嵌着大大小小十几泓闪闪发亮的澄湖。登高俯望,这些湖,有的像明镜,有的似新月,有的宛如纡折的玉带。

(泛舟大洪海)
其中,大洪海最引人入胜。它蜿蜒二十余里,山林环抱,汊湾纵横,悠然荡舟,如入梦幻般境界,人也渐渐地陶醉了。 ……胜处流连,禁不住要掬一捧湖水,想从中探寻大洪海的奇妙。水,着手凉浸浸的,尝上口,甘冽透胸,心随凉水仿佛悠悠然沉静下去,沉静下去——。湖岸上杨氏佳城那座萋萋古墓,墓门石柱上镌刻的联语:青山不语花常笑,绿水无音鸟作歌。”

(青山不语花常笑,绿水无音鸟作歌)
“四面青山留忠魂。”人们游览四面山大洪海,除了观美景,还到杨氏佳城前,聆听乡人讲述杨家将与杨家将后代精忠报国的家风家训,聆听穆老夫人教子习武、立志报国的故事,感悟千秋万代永世传承的中华民族爱国奉献精神。

(洪海湖码头)

(洪海湖堤坝)
原文来自今日头条@龙潭晨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面青山藏忠魂:大洪海景区渝黔界碑旁一座清代古墓是杨家将后人的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