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依依 发表于 2023-2-7 16:00:56

《江津往事第二卷》节选:江津有座“万寿桥”

在江津区中山古镇,有一山中小桥很有名,这不仅是因为他建于清代,是文保单位,还因为它有一个非常动人的建桥故事,这桥就是万寿桥。

中山镇南部的一个大山深处,有一条发源于贵州省边界的河流叫飞龙河。飞龙河右面有一条支流叫高滩,这里又叫斑竹园。这地方虽边远,但仍住有一些山民居住,他们以农耕为主,平时要到附近的一些场镇进行交易。可这高滩支流却阻隔了山民。隔河犹千里,大山深处的山民赶场上街很不方便。

斑竹园刘氏,中年死了丈夫,留下十来岁的儿子。虽孤儿寡母,但她下死心要帮助山民解决过河难问题。她要为儿子多积善德。她每逢场期都要背“晚柴”到常乐场买。慢慢地她有点积蓄,但她从不乱花一文。她的积蓄只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请石匠在这高滩河上修跳蹬,一是送儿子到族人祠堂读“人之初”。刘氏含辛茹苦,坚持 12 年,终于将这跳蹬石修成,大大方便的群众过河。这年刘氏的儿子考取了秀才,真是双喜临门。

刘氏活了 90 岁,90 大寿这年,山里的百姓都为他治筵庆贺,江津县谕还送匾祝寿。他的秀才儿子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班竹书院的堂长。不想在乾隆五十五年,一场洪水将高滩河的跳蹬石冲垮。当地百姓过河又成了一大问题。刘氏虽过世,但他的秀才儿子却继承了老母的慈善之德。他用了五年时间,节衣缩食,同时募集了一些银两,终于在清嘉庆元年(公元 1796 年)在河上建起了一座石桥。该桥坐东向西,面积 13 平方米。整座桥梁用条石砌成,桥面用三逗 6 块大形长条石铺成,桥面宽 0.6 米,桥长 13 米,桥宽 1 米,高 1.8 米,桥板厚 0.6 米。完工通桥这天,山民们举行了“踩活”活动。大家都说:该给这个桥取个名儿。但不知取什么名为好。他的一个门人问他:先生,为什么您与师太都爱做立蹬修桥这样的善事好事?刘秀才回答得文绉绉的,他说:“诗曰:乐只君子,万寿无期。”这门生一听,突然来了灵感,就对大家说:这桥就叫万寿桥好了。于是,这桥终于有了名。

秀才也是高寿,他在 92 岁这年无疾而终。当地百姓都说:刘氏母子做好事、做善事,长寿了。万寿桥现在仍然存在。现已有 219 年了,风风雨雨二百多年,桥面已有多年磨损痕迹。它成了江津区中山古镇有名的古桥。由于它的建造使用年代较久,因而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为研究清代桥梁建筑提供实物资料。


(原载《巴渝水文化》杂志,2015 年第二期,总 4 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津往事第二卷》节选:江津有座“万寿桥”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