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交巡警:真是“醉”了!男子酒后发生单车事故竟报警称被车挂了……
闲暇时与三两好友相约,聊聊人生,再小酌一杯,是再惬意不过的生活了。但俗话说,小酒怡情,大酒伤身,过度纵酒……那就不太好了。警示案例
“我后面有个白壳壳车,前面有个大货车,我是摔了,是不是白壳壳车碰到我嘛?”
3月7日11时40分左右,酒醒后的摩托车驾驶员邱某在向民警陈述事故发生时的情况。
3月6日13时左右,江津区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勤务六大队接到报警电话,一摩托车在蔡嘉璐张家院子路段(乡村道路)被小车擦挂倒地,摩托车驾驶员邱某受伤。接警后,民警快速赶往邱某所在地。
与邱某见面后,民警在邱某身上闻到一股浓烈的酒味,在与邱某交谈的过程中,民警发现邱某前言不搭后语,一副醉酒状态。随后民警将邱某带至大队进行呼气酒精测试,呼气值竟高达289mg/100ml。在对邱某进行酒精血液检测后,民警通知家属将邱某带回醒酒,并要求邱某酒醒后到大队接受处罚。
3月7日,酒醒后的邱某回忆事故经过,坚称当时有辆白色小车挂到了他,但经民警调取事故现场监控视频查看,邱某摔倒时周边并无车辆经过,事故系邱某操作不当致使车辆跨越道路中心实线后侧翻,负事故全部责任。酒后开车是违法,醉酒驾驶是犯罪!给大家算一下酒后驾车成本
法律成本:● 饮酒驾驶=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1000-2000元罚款+一次记满12分。● 再次饮酒驾驶=10日以下拘留+1000-2000元罚款+吊销驾驶证。● 饮酒和醉酒驾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吊销驾驶证+终身禁驾。● 饮酒驾驶营运机动车=15日拘留+5000元罚款+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醉酒驾驶=约束至酒醒+吊销驾驶证+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追究刑事责任+10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我国对醉酒驾车违法行为,不管情节是否恶劣、是否造成后果,都按照“危险驾驶罪”定罪,处拘役1至6个月,并处罚金。
职场成本:● 律师、医师吊证。根据《律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 公司职员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公民不能入党、不能报考国家公务员。● 当兵或报考军校无法通过政治审查。● 从事出租车、货车、客运车辆等营运行业的驾驶人,更是面临失业的危险,尤其醉酒驾驶将终生不得从事营运类工作。● 作为法定代表人无法顺利办理营业执照。《企业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规定》中有规定:正在被执行刑罚或者正在被执行刑事强制措施的,不得担任法定代表人,企业登记机关不予核准登记。● 法检、公职人员双开。按照规定,党员和国家公务人员出现饮酒驾驶违法行为,除受到交通法规处罚外,还将被通报给纪检监察机关,受到纪律查处。醉酒驾驶机动车则构成《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的危险驾驶罪。《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处刑法规定的主刑(含宣告缓刑)的”应当开除党籍。《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所以,如果达到醉酒驾驶标准,依据上述规定就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需要注意的是,对因醉酒驾驶被免予刑事处罚的党员干部,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也应给予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处分。
时间成本:酒驾付出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二次酒驾或醉酒后开车,即使不发生事故也会失去人身自由,面临最高15天的行政拘留或最高6个月拘役的刑事处罚。而发生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逃逸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家庭成本: 酒驾违法行为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全家将为其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特别容易对家中子女造成阴影。因为家长醉驾被判刑,犯罪记录伴随终生,子女报考公务员、上军警学校、入党等,政审时或多或少受到一些限制。
社会成本:因酒驾的事故后果影响深远,无数家庭的破碎,致伤后的家庭危害、致残后的家庭危害、死亡后的家庭危害,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影响。
其他成本:● 精神成本,一旦酒驾和醉驾被查处,因为会面临各种处罚,精神折磨难免。● 影响申请办理出国签证。醉酒驾驶已经被列入刑法,会给当事人留下案底,因此会影响政审的通过。而办理移民签证,需要提供无犯罪记录证明,否则拒签。即使你没有酒后开车的行为,也可能会构成危险驾驶的共同犯罪。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 在饮酒过程中,行为人明知驾驶员必须驾车出行,仍极力劝酒或胁迫、刺激其饮酒,且饮酒后不给其找代驾的行为。▶ 行为人明知驾驶员饮酒,教唆、胁迫或命令驾驶员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 车辆所有人明知借车人已经醉酒且要求驾驶机动车时,仍将车辆出借给借用人的行为。
酒驾代价大,醉驾要入刑!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牢记:拒绝酒驾,平安回家。
来源:江津交巡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