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布乡间的江津传统庄园如何保护利用,专家齐聚建言
初夏时分,江津四面山绿树成荫,虫吟鸟鸣。沿山中一条狭窄村道蜿蜒前行,拐入一片森然的竹林,眼前忽见一座规模宏大的清代庄园。这便是有着“西南第一庄”之称的会龙庄。▲蓝天下,会龙庄气象宏大。记者 赵欣 摄
在江津,类似会龙庄这样的传统庄园还有几十处,广布于乡间,成为江津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庄园,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文化强市建设的今天发扬光大?5月31日举行的江津区传统庄园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齐聚献策建言。
研讨会上,江津区文管所所长王世俭首先介绍了当地传统庄园保护利用情况。“传统庄园是千百年来江津人民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包含自然生态、人文习俗、建筑特色、宗教信仰、风土民情等文化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是保护利用的根本。”他说。
以江津石龙门庄园古村落保护利用为例,王世俭认为,传统庄园反映了农业社会建立在土地持续使用基础上的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庄园建筑、耕种、佃户等非物质文化要素。研究传统庄园不仅有助于认识传统精神文化对现实农村生活的影响,也为研究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月31日,专家齐聚研讨会为传统庄园保护利用建言。记者 赵欣 摄
“江津传统庄园数量多、规模大、有特点,我们曾选取30 个具有保护利用价值的庄园深入研究。如今,以会龙庄为代表的一批庄园完成了修缮,其文旅价值正在显现。”江津区决咨委专家、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王逸虹对庄园文化颇有研究。他强调,保护利用庄园要修缮,更要做好规划,寻求差异性的活化利用,“有的庄园深藏悬念,有的建筑风格独特,可探索从不同主题去展现江津文化,保护利用庄园文化是更值得思索的问题。”
“江津传统庄园群是中国西南农耕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对其保护利用是以物化形式展示明清至民国初期西南地区的农耕文明。这一特色文化现象延续至今,已有机融入了当地的现代农耕文明,并且正为江津乡村振兴与文旅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江津区决咨委专家黄淳认为,保护利用的前提是深化对传统庄园文化内涵的研究,要知道为何保护,保护什么。同时,要加强政策合力研究,积聚资源、围绕主题、综合利用。更重要的,是加强文保相关人才队伍建设,以保证保护利用过程中有人干事,有会干事和能干事的人。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邹后曦认为,研究传统庄园,首先要从概念和类型上认识到,它绝不仅仅是历史建筑,它更契合乡村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类遗产,囊括了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是在特定环境、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人和环境依托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需要进行整体保护,不仅保护建筑,还要保护与建筑共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整体保护的核心在于价值梳理。”邹后曦说,价值决定了保护的成本和方式,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价值不仅在于从历史、科学、艺术方面梳理,更在于其社会和文化意义。“江津传统庄园的重要性可能更应该强调乡愁的回归,它唤醒了当地百姓的记忆,它需要一种在地化保护,保护的是当地百姓的文化遗产,这是其社会价值的落脚点。譬如会龙庄,我认为对它价值的挖掘或许不在于历史传说,而是它本身的价值,将它放在江津南部山区环境综合考察,研究相关建筑、规划、考古、口述史等,才能搞清其特殊性究竟在哪里。”
江津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积极研究制定《江津区传统庄园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计划到2023年底,建立传统庄园保护利用相关体制机制,实施重点项目27项;到2027年,全区大量传统庄园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活化利用效果明显,形成传统庄园保护利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的有效模式。
(来源:重庆日报)
政府部门要尽快制定科学管理办法措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