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渡街当年的盛况,你还记得多少?
说到“中渡街”,你会想到什么呢?当年,它在江津市民中可谓家喻户晓。
中渡街在江津城的对岸,曾经这里每天客渡、车渡、商贾穿梭,热闹非凡。早前没有铁路和公路,江津城外的西、北、东三方向的人,到江津县城都得在城对岸,从上渡、中渡、下渡的三个渡口选其一,乘船过江,再到江津城边的通泰码头登陆进城。
上渡即是德感坝渡口。这里虽然很早就有热闹的集镇德感场,但水流湍急,渡船摆渡比较困难,还要采取顺漂方法,又因这里进城较远,所以在此渡江的人相对少些。
下渡为浒溪口,浒溪是长江的一条小支流。这渡口边虽没有建起集镇,但离江津城的水上直线距离较近,所以当时在这里渡河的人也比较多。
中渡就处在上渡德感坝与下渡浒溪口之间。这里也有一条名叫大溪沟的溪水注入长江,因这渡口大,过江人多,所以最先就有人在码头上搭了两间卖老荫茶、炒胡豆、甜柑橘之类的竹棚,为待渡人提供方便。后来就逐渐兴起了一条名叫“中渡街”的小街。
中渡码头直对江津县城,又是从璧山的成渝官道分道后经双龙场到江津的大道上,所以这里非常热闹。特别是1949年到1997年,当时江津的机关干部和市民百姓,不管是上成都、下重庆,还是走永川、璧山等地的往返,都得在江津随车过车渡到过中渡街,或者在中渡街随车过车渡到江津,所以中渡码头是相当拥挤的。
中渡街还藏着很多的故事,1944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来到中渡街,给学校师生作抗战宣传报告;新中国成立后,江津县在中渡街先后办起了精神病医院和教师进修校;“江津荷花牌米花糖”从这里开始走向全国……
1997年江津的第一条公路长江大桥建成后,这里的车渡才取消。但中渡的人过渡船仍在使用,直到2013年鼎山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中渡的人渡船才撤除。
如今,随着江津多座长江大桥的建成,中渡街渡口的功能已全部丧失,但中渡街永远铭记在江津市民心中。
你和中渡街有什么故事,快来说一说吧!
文字摘选于庞国翔《江津中渡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