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作家协会党支部到白沙古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4年 2月3日重庆市江津区作家协会党支部开展2024年第一季度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理事会成员和部分创作骨干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一白沙古镇走访了位于江津区白沙镇的“重庆善堂中医药产业园”工程项目和全国首个民间中医药博物馆一一《善堂中医药博物馆》及白沙抗战文化遗产《新运纺织厂旧址》。他们首先来到《重庆善堂中医博物馆》参观,江津区作家协会主席庞国翔向大家介绍说:重庆善堂中医博物馆位于江津区白沙镇太平街的古建筑乐善堂,是一座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庙宇式建筑,早前曾供奉刘、关、张神像,抗战时期白沙乡贤和百姓在此搭棚施粥,救助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困难群体,因而“乐善堂”之名名声鹊起、名声远播。“乐善堂”现是白沙抗战文物遗址群中的文物点,由白沙文旅公司管理。为了让文物古迹“活”起来,讲好文物古迹的故事,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开展文化设施建设,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经有关部门同意,由与乐善堂比邻的川江医院董事长黄云明负责,筹集社会资金,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将此打造成“乐善中医药博物馆”,同时配套建设中药产业园“乐善堂中医药博物馆”根据现有结构,在不损坏古建设筑和文物的前提下,计划设四个展区。是第一展区,上殿,主题:国粹中医、历史悠久;第二展区,中坝体验区,主题是:百草归经、炮制有方;第三展区,下殿正堂,主题是: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第四展区,下殿二楼,主题是:弦歌不断,薪火相传。
随后参观了重庆善堂中医药产业园,重庆江津川江医院院长黄云明向大家介绍说:重庆善堂中医药产业园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公园路社区太平街93号。地处白沙镇背山永灯坪的北坡。白沙古镇背靠永灯坪和大旗山,前望浪宽浪急的长江。抗战时期,江津作为抗战“陪都”重庆的“迁建区”,白沙镇内涌来了近5万多避战的难民,这些人被称其为“下江人”,其实很大部分属于老弱病残者,还有一些伤员。白沙城百姓和商户向有慈善之情和悲悯情怀,他们主动出资,在此搭建灶棚,煮粥向落难者施救。同时,白沙民众在在户外山地上采来百草,熬制成百草药汤,向安置在白沙的大量流亡入川的外省学生和难民发放。从此,此处改名为“乐善堂”。1943年,冯玉祥将军到江津白沙镇宣传节约献金抗日,对乐善堂之乐善好施之义举,给予高度的评价。从此“乐善堂”声名远播,在津沙两地可谓家喻户晓。
抗战结束后,乐善堂来改为居住房。新中国成立后,部分住户从此迁出。作为重庆市级抗战遗址和江津区文物保护点,2017年相关部门对此进行抢救性维修。
接着大家又走访了白沙抗战文化遗产《新运纺织厂旧址》(省级)位于重庆江津白沙镇麻柳湾社区马项垭,座西朝东,北偏东5度,南临长江,其他三面为山坡。旧址为1937年宋美龄为解决抗战来四川军属的生活问题筹建,厂名为"新运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新运纺织厂"厂区定为新运村。1939年8月动工,1940年秋投入生产。1945年后松溉纺织试验区并入新运纺织厂。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改为公营新运纺织厂,后一直是国有企业,破产后变卖给私有企业经营直到现在。旧址原建筑结构,为土木瓦盖平房20幢,计3639平方米、夹壁墙草盖平房3幢,2064平方米,合计建成草瓦房屋23幢,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后因厂房改建,火灾等原因旧址现存2幢,为厂房、办公室。旧址倚势建为单坡屋面,墙面为竖夯土切成,厂方呈长方形长24.8米,宽20.4米。通高7.2米。此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对研究重庆江津乃至我国抗战时期的纺织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1944年3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到白沙募捐时,也曾专程到新运纺织厂视察并题词,并在该厂募捐到三万四千元抗战经费,直接支援了抗日前线。
最后江津区作家协会党支部书记邓玉霞在白沙工业园区会议室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和讨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小结党支部的工作;传达学习市作协创作工作会(潼南工作会)精神。
重庆市江津区作家协会宣2024年 2月5日
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