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四十载 深耕重工聚变梦——山益重工40年成长侧记
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设计驱动型企业、重庆100家重点骨干民营企业、最具潜力企业、关键客户核心供应商……一系列荣誉称号见证了重庆山益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益重工)从最初的农机修配组蝶变为中国重工行业不可或缺参与者的光辉岁月。重庆山益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坐落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的山益重工,带着“以成为中国重工行业最有力推动者”的崇高愿景励精图治四十载,参与建设了国家多个重点工程,目前在江津德感和珞璜工业园区已形成两大加工制造基地。
01
第一次“创业”响应国家改革开放号召在全民创业的中央精神号召下,1984年4月,重庆南岸中山农机修配组应运而生。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对个体或私营业主要求比较高,企业不能取厂名,雇员也不能超过7人,同时政策规定个体户不能直接向国营单位购买设备,只能通过第三方间接购买。在创办后的几个月里,农机修配组陆续通过南岸飞跃电器厂(集体企业)向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购买了第一台二手设备(C-616车床),通过乡政府向长安机器厂购买了一台二手牛头刨床,通过乡政府向望江机器厂购买了一台二手车床。
同年9月,根据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规定,企业在名称上可以取厂名,于是就有了重庆南岸中山机械修配厂。
“那会我们的修配厂还是自家改建的,工厂简陋,工作条件十分艰苦。”1985年,企业创始人买了一辆二手70摩托车,这个时期的他既是厂长,也是学徒,又是采购员,既负责送货,还要拉业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经过几年的艰苦打拼,纺织配件厂初具规模、订单不断。时间转眼来到了1989年,由于特殊的国内国际形势,纺织行业呈现断崖式下跌,工厂毫无疑问受到了剧烈冲击。面对员工工资都发不起的艰难境况,创始人一方面将5名工人借给卷尺厂,一方面大胆决定转向装备制造业,贷款30万元添置了几台新设备,改造陈旧的小作坊,成立重庆南岸中山机电厂。
1993年,为提高职工的技能和文化知识,创始人在南岸私营企业中率先成立工会组织,同时率先开办职工夜校,聘请工程师为职工授课。1994年,重庆中山机电厂成立,去掉了南岸二字,较之前的名称又进了一步,不过与乡镇企业、国营单位还是有差距。
·工程师为职工授课·
“到了95年左右,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委托我们加工的企业军工厂有大型零部件需要加工,那时我们委托下游企业加工的一些合作方要么不如期交付,要么高价还不能保证质量,我们受了很多窝囊气。”不想受制于人的创始人决定自己动手干,向大型和重型零件发展,肩上沉甸甸的重任让他丝毫不敢懈怠。
1998年10月,重庆中山实业有限公司成立。2003年,为满足更高质量生产需要,企业创办了计量室……
·计量室工作场景·
02
第二次“创业”向重工行业“进军”2004年8月,已经是企业发展的第20个年头……
当年,重庆纳川重型机械正式挂牌,开启了第二次创业。2008年,组建了重庆纳川重工,与重机在业务上形成互补。2010年1月,纳川重工生产基地在江津德感工业园区落成……如今的纳川重工已然发展壮大,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纳川重工成为行业佼佼者的重要因素。
“我来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规范技术文件,同时定期给技术工人上课帮助他们规范操作。”时任企业高级工程师的陈丽华说到。
实践出真知,企业很多技术创新是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工程师们突破教科书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往往能通过最方便最省力的办法解决最棘手的技术难题,比如“手指移泰山”、“四两拨千斤”的旋转工装。
·实践出真知·
在江津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会上,纳川重工镗铣工吴跃东通过层层选拔,获得了2024年江津区“最美产业工人”称号。今年是吴跃东加入纳川重工的第14个年头,从初出校园的新手小白到如今新进员工的指导师傅,这些年的天道酬勤,让吴跃东成为企业镗床班组中最年轻的“老师傅”。
·吴跃东检查设备·
在加工过程中,镗床工段时常会遇到镗铣R角的情况,常规加工方法是层切法,这种加工方法不仅过程复杂、耗时长,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表面光洁度达不到客户要求,需要更换设备进行再次加工,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多次的转换机台对产品质量把控也造成了极大障碍。
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吴跃东经常琢磨,利用业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结合企业设备和加工能力的特点,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将部分工艺由层切法转换为插铣的方法,仅对加工刀具进行更换,在不更换机台的情况下对R角加工,一次完成初镗和精镗两个步骤,将原来12.5的光洁度一次性提高到了6.3,并且节省了30%的加工周期。仅这一项技改成果,在全企业推广后得到了很好的效果,2020年当年便为企业带来近70万元的直接收益,直到现在,企业在镗铣部分R角时仍然在使用吴跃东提出的加工工艺。
随着企业产能提升,吴跃东所在的镗床岗位不断有新员工加入,他也像自己的师傅那样,将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新人。“一棵挺拔的树只是一幅画,一片秀美的林才是永恒的风景。”吴跃东说。
像吴跃东这样的技能人才是企业具有强大加工能力的一个缩影。企业技术部组建之初仅有1名技术员和2名质检员,而今已发展为涵盖产品设计、工艺、工装、检验、计量理化、无损探伤、技术质量数据收集处理库等多项职能的技术团队,拥有成员19名,获得2023年江津区“工人先锋号”。承接的河南明泰铝业千万级生产设备改造项目、某航天企业环状薄壁型关键零部件、某舰艇类大型减速箱、超大直径盾构机驱动箱以及船闸升船机、电站基座轴承座、冶炼大型牌坊、重型曲轴等关键项目订单,为企业在打造“大国重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线员工全神贯注工作·
03
第三次“创业”两大制造基地成型2019年初,珞璜生产基地建成,同年6月,企业老厂从南岸整体搬迁至江津珞璜。2020年,山益重工组建。
得益于前两次创业打下的深厚基础,智能制造与“互联网 +”在企业的运用成为推动企业变革的外部力量,全新的企业和经营班子依托国家“2025制造”战略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面推进,吹响了第三次创业的冲锋号。
集团经营班子在总经理范君的带领下创造性提出以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的“五个意识”,激发全体员工为企业第三次创业挥洒激情。企业通过对营运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诊断和分析,借着搬迁的机会,重整企业组织架构、规范管理体系运行、强化员工技能培训,搭建营销、采购、行政、结算、物业服务平台,模拟集团化运营,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依托珞璜和德感两大加工制造基地,根据承接产品的类型和吨位分地制造,做到大件精细化,小件精品化。同时对老设备实施数字化改造,引进最先进的18米数控龙门、五轴加工中心、高精度大型数控落地镗床和数控卧车,一步步向高端市场挺进。
·精加工数控龙门铣床·
正因如此,山益重工从单一机加到产业链重整,从小件加工到大国重器协配,从行业“跟随”到“并肩”、再到行业“助推”,坚定不移向着打造“中国重工行业最有力推动者”的宏伟愿景阔步迈进。
经过40年加工经验积累与实践,山益重工已具备独立设计大型整机能力以及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卓越能力,工艺设计自成体系,工装设计独具特色,与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五九设计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和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攻克众多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技术难题,拥有70余项专利技术,通过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认证。
山益重工现有员工420人,各类中高级技术人员及高级技工150人,拥有各类大中型数控车床、数控立车、磨床、落地式数控镗铣、大型数控龙门铣床、钻、刨、加工中心等设备以及各类检测设施450余台套,充分满足不同客户非标、重载零部件制造加工需求。除此之外,山益重工还建有检测计量室,拥有三坐标精密测量仪、超声波测厚仪、双向精密自准直仪、激光跟踪仪等1000余台套,将技术创新发挥到极致。
·立式锯床·
·10米数控卧床·
“我们和中船重工、首都航天、中冶赛迪、重庆机电等十余家客户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山益重工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服务领域涵盖航空航天、船舶舰艇、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环保机械、冶金机械、矿山机械、石油机械、盾构设备等国家重大、重点专项工程,尤其擅长大型箱体、薄壁环件、超长轴类、各种齿轮等重载非标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
·中冶赛迪客户进行牌坊床验·
·各类轴承座产品·
如今德感、珞璜两大加工制造基地通过不断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灵活创新的激励机制,形成了技术人才、精良产品、高端市场客户布局三大战略,已开启第三次创业的山益重工正以星火燎原之势日新月异,成为重庆区域经济新引擎、中西部崛起战略的聚焦点。山益重工将凭借技术研发、品质控制、创新管理以及全产业链等一系列优势,将重工产业集群推向一个至臻卓越的新境界,不断满足客户对重工产品的更高需求。
四十年磨一剑的山益重工从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到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始终坚持“勤劳、善良、真诚、智慧”的企业精神,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诚信求共赢”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成为中国重工行业最有力推动者,缔造了一个中国制造的民营典范。
来源:重庆枢纽港产业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