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依依 发表于 2025-1-21 11:28:15

江津老城有个三倒拐 市井烟火味飘香上百年


□黎强

“三倒拐”是江津老县城百姓叫了上百年的地名。从老县城西边进城逛街的、购物的、走人户的,通常都要经过三倒拐,俗称“上街”或“进城”。

百年“三倒拐”

名曰“三倒拐”,是拐七拐八通街达巷的意思。往东,是老县城的一条主干道,人们在两岸斑驳老旧的灶壁墙、木板房、油毛毡棚棚屋映衬下穿城而过;往西,是出城的西关巷子,从康衢街、柯家巷穿过,就到了郊外的鲤鱼石、五举沱;往北,直通长江边上,停靠在那里的沙船、菜船、煤船,在夏季浑黄的江水中放滩、扳罾,在冬天清冽的江水中洗铺盖、蚊帐、衣服。

住在三倒拐的老人们常讲:“别小瞧这不起眼的三倒拐,它可是与历史上的标志性街道得胜街一脉相承哟。要进得胜街,必过三倒拐。”在老人们心中,相传300多年前就存在的明代老县城的得胜门,也得到了百年三倒拐的护卫。

三倒拐的人家

三倒拐的人家心都很善,从家家户户门口安放的鹅卵石凳就看得出来。这些从山旮旯、河滩上弄回来用于闲坐的物件,不是铺着草垫,就是铺着棕垫。过路歇脚的、身体不适的、迷路蒙圈的,都可以一屁股坐下来,不用拘礼。主人家客客气气的,还端来苦丁茶、老荫茶,让他们喝上几口解困、解乏。末了,还主动搭讪,咸淡相宜地摆起龙门阵,毫无陌生感和距离感。那时,老县城居民家里还没有自来水,只有零星分设在城里的自来水供水点,三倒拐的街隅一角就有一个。一到供水时间,挑水的人排着长队,拎着各式水桶、扛着扁担,在水站那里簇拥着、挤兑着、吵闹着,热闹极了。

十来岁的我,也在排队挑水的队伍里,挑一副半大水桶,由于力气不大、脚跟不稳,走起来水在桶里晃荡,就像放进了活蹦乱跳的鱼儿一样。等一担水挑到街对面的家门口,只能剩下大半桶,其余的都被晃洒了。邻居打铁的黑蛮叔叔看不过,让我拿着扁担,他自己一只手抓一只水桶,“噌噌噌”几步就帮我拎回家了。黑蛮叔叔手臂上的肌肉跟他打的铁一样,硬邦邦的。

街对面的老中医胡太医,留着长长的白髯,看上去非常慈祥,但我又很怕他。怕他的原因不是怕他本人,而是怕他给我看病后开的大包小包的中药,好苦好苦,咽不下去。母亲信服胡太医开的药方,只要我伤风感冒、肚子痛,都是找胡太医把脉。

胡太医医馆门口摆放了一溜椅子,当然也有鹅卵石凳,均是给上门看病的患者准备的,也都铺上了草垫、棕垫、布垫。当娃儿的我有时耍横撒泼不愿进去,母亲拿我没有办法,还是胡太医起身拿来一两颗水果糖把我哄好的。见我不哭不闹了,胡太医就挨着我坐下,抓起我的小手把脉,再看看我的舌苔和眼相。最后,他在我的小鼻梁上轻轻刮了一下,说:“水果糖,甜不甜呀?小蛮牛!”

我的青春时光

三倒拐往下的得胜街,不知道从何时起改叫了“劳动街”,或许是与当时每个居民小组都要成立“劳动大院”有关,或是与这里有个“劳动小学”有关。不管怎么说,我的青春都是在劳动街度过的。因为,我的启蒙学校就是“劳动小学”。

在学校,学生是要轮流做清洁的,打扫教室、整理课桌板凳、擦黑板、倒垃圾……轮到我们小组值日做卫生时,我总不爱参与,常常以“肚皮痛”“脑壳昏”的理由来逃避,被同学们称之为“装病号”“偷懒儿”。情况被反映到班主任王老师那里,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予以教育:“你知道学校的校名叫什么吗?叫劳动小学吔!既然是劳动小学的学生,你咋不参加劳动呢?”“你现在不热爱劳动,养成懒惰的习惯,今后走向社会,大家都在用劳动来养活自己、建设国家,你不劳动就没得吃、没得穿哟。”王老师对我的教育,至今记忆犹新。

距离不到百米的江家公馆巷子里,就是出产油酥米花糖的老厂房,满巷子都飘着米花糖的香气。那时,女学生都喜欢水果糖、米花糖的包装纸,上了蜡的,花纹图案精美,夹在课本里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宝贝似的。如果谁拥有几张没有折叠过的新糖果包装纸,一定会赢得女同学笑容如花儿般绽放。男同学间,如果谁拥有崭新的糖果包装纸,那屁股后面一定跟着几个溜须拍马的小跟班。

我也曾想偷偷溜进厂子里搞到新糖纸,在女生面前显摆显摆。无奈我胆小如鼠,脚还没有跨进厂门,就被门卫吓得胸口咚咚跳,只好望纸兴叹,打道回府。

不过,在三倒拐往西街口上的一家轻机厂车间,却可以满足娃儿们的贪玩好耍。那时,男孩子喜欢玩一种打“马子壳”(子弹壳)的游戏,可输掉了本就不多的子弹壳,又玩什么呢?轻机厂机床冲压下来的一种白铁废料,形似马掌,娃儿们就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马脚板”,我们几个街坊小伙伴玩得同样起劲。

某天,小伙伴猴子脑壳一转,溜进车间,趁工人没注意,偷了几坨铁疙瘩卖给废品商店,换得几毛钱买零嘴吃。殊不知一回到家里,就被大人揪着耳朵,哭兮兮地来到厂里承认错误、赔礼道歉。

这件事后,虽然我没被处罚黄荆棍“笋子炒肉”,但严厉的父亲用手指着我的鼻尖,正色道:“小时偷钉,大了偷金。你要是去干这些脏班子的事儿,看我不剁了你的手指。”

满满市井烟火味

三倒拐说大也不大,充其量方圆不到300米,窄窄的街道、土土的老房、亲亲的街坊,构成了老城的根脉图景。

凉水摊子摆着,花花书摊开着,小酒馆、裁缝铺、补锅店等,啥都不缺,连打爆米花的、卖冰糕凉粉的、砂炒胡豆的,都要来此吆喝几声,一天的市井烟火味就这样释放着,让三倒拐人家在老城的时光里与世无争,活得简单又快乐。

哦,三倒拐,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奏曲中,叫起来依然还是那么顺口、那么入耳、那么亲切!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副主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津老城有个三倒拐 市井烟火味飘香上百年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