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仙 发表于 2025-2-18 10:17:29

爱国老人卞稚珊先生生平

卞稚珊又名肇基,1899年2月生于江津区稿子乡,为辛亥革命烈士下小吾之哲嗣。13岁时被保送入孙中山、黄兴创办的南京忠裔院肄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深造,1920年毕业后,即到辛亥革命前辈熊克武将军所部任团附、团长,1922年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吴佩孚控制北京中央政权,亟图以武力削平南方,统一中国。熊将军被孙中山大元帅任为四川讨贼军总司令,于1924年春率部经黔入湘,军次常德,以待北上讨伐曹、吴,旋又奉广东军政府任为建国联军川军总司令。熊军赴湘时,稚珊先生随部同往,不意孙中山病逝北京,湘局突变,北上受阻,熊将军乃率部开赴广东,再图北伐,先生则率建国联随营干部学校学员,经湘、黔、桂、粤边境的崇山峻岭,历时五月,行程万里,始抵达广东连平县,熊克武到广东后,被汪精卫、蒋介石等诬陷,因禁虎门,随往的余际唐、喻培棣等高级人员亦同遭此祸,部队被收编,稚珊先生处此进退两难之境,乃于1925年到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的黄埔军校工作,历任第四期、第五期步兵队长,第六期步兵大队长、少将校务委员等职、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1984年黄埔同学会在北京成立时,他回忆当年情景,感到无限欣慰,立即命笔题诗:“当年桃李喜争秾,偃武修文曙色红,北伐并肩同浴血,抗倭雪耻建肤浅,振兴华夏群情奋,一统金瓯众望同。黄埔精神留汗简,续编校史共增荣”(载《黄埔诗词选》)。
1929年,先生任国民党中央宪兵司令部副官处长,奉命以国民政府代表身份,接收被日寇占领的济南、青岛及胶济路沿线一带地方。他以收复国师为己任,乃军人本分,即率黄埔同学袁守谦、王公遐等奔赴山东,胜利地完成了任务。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签字,当时任首都保安警察总队总队长的稚珊先生,奉命接收淞沪战场,他率领黄埔同学刘德华、曾晴初带领的两个保安警察大队赴沪,几经险阻,终于从日寇之手接收了南翔、真如、大场、江湾、吴淞炮台一带的战场,并收回了大量枪炮弹药和军用物资。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危急,为推动抗日运动,爱国将领冯玉祥、方振武,共产党员吉鸿昌于1933年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先生基于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毅然随熊克武及熊之秘书陈古枝北上,奔走联络,争取各方面力量的支援。他又被派到太原联络阎锡山,到包头联络孙殿英等出兵抗日,共赴国难,终因反动势力的阻挠,未能有成。
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军即寇伺沿海一带,先生当时在广东省保安处供职,他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战术上需要一面加强海防,一面开展敌后斗争,始能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于是自请调任澄海区区长兼澄(海)汕(头)沿海游击司令。他到任后即加紧组织军民,死守孤城,浴血苦战,并采取游击战术,灵活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直至1939年冬,广东省主席易人,被调任新编第二军少将参谋长,始离开阵地,先生以久事戎行,长期苦于派系之争,乃愤而辞去新职,回到家乡。
他回到家乡后,并不安于闲居,仍然准备随时为国效力。1944年,他被任为江津区民工总队副总队长,带领民工及管理人员二万余人,前往五百多华里的泸县,赶修兰田坝空军机场,工作艰巨,备积辛劳,终于圆满地完成任务。
爱国者必爱乡。1945年白沙水电厂在修建中因资金拮据停工,乡人渴望已久之水电厂顿成泡影,正在无计可施之际,适先生以省参议员身份出席四川省参议会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他趁机提出议案:请省府将应退还给江津的黄谷款折价二千万元借与白沙水电厂,以便早日建成投产,并利用机会使这一提案在会上通过,白沙水电厂有了资金,即于同年6月间复工,1946年建成,解决了白沙地区生产、照明的用电问题,至今尤为人称道不衰。
新中国成立后,稚珊先生开始了新的生活,从1950年起,先后被选为川东行署协商委员会常委、江津区各代会副主席等职,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活动,1950年10月,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他又被选为江津区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开展宣传工作,并发动群众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川东行署的表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看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心情更加振奋,工作更加积极,再次被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江津区政协副主席,除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协商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外,还不顾年事已高,以极大的热情主持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并组织力量,建立工作班子。为了用自己的“三亲”史料启迪和教育后代,他亲自动手,夜以继日地撰写文史资料,截至1987年,据不完全统计,已写文史资料稿件147篇,50余万字,被省、市书刊选载21篇,为适应海峡两岸形势发展的需要,他又提出以文通促“三通”得到了去台亲友的积极响应,沟通了海峡两岸互相联系的渠道。

稚珊先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1681年他以耄耋高龄在民革四川省委员会参加民革组织后,即着手筹建民革江津支部,并于1983年正式成立,在他的领导下,民革江津区支部在文史资料、智力支边、祖国统一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评为民革重庆市的先进支部。1986年,民革江津区支部被邀请派代表出席在贵阳市召开的民革川滇黔三省工作经验交流会,介绍了工作经验,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同年8月间,先生作为先进个人,光荣地出席“四川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建设经验交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作了以“夕阳无限好,不是近黄昏”为题的发言,介绍了他领导民革江津支部工作的动人事迹,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
先生一直希望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并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他对海峡两岸出现的缓和气氛,感到由衷的欣慰,并不顾年老事繁,亲自接待来自台湾和国外的亲力。不厌其详地向他们解释政策,介绍情况,消除顾虑,增进共识。为适应回乡台胞日益增多的新形势,经他发起和积极筹备,于1988年5月5日成立江津区台属台胞联谊会,以便加强联络,增进情谊,并帮助台属台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成立以来,已接待台胞377人次,多次召开台属会,被称为“台胞台属之家”。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稚珊先生作为黄埔军校的教师,对黄埔同学寄予很大的期望。为此,他主持于1988年4月8日成立江津区黄埔同学学委会,组织他们学习,鼓励他们发扬黄埔精神,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出积极贡献,
1979年先生80寿展那天,他激情满怀诗兴大发,口占一绝:“春蚕到死丝方尽,人到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先生确实是这样,他的与时俱进的爱国之心,老而弥深,直至他最后的一息。1989年7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90岁。

作者:马骞 (根据卞稚珊先生生前口述及遗稿写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爱国老人卞稚珊先生生平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