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科学城脚下,年产值580亿的双福,藏着被轻轨穿越的千年秘密
在中国西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缙云山脉间,矗立着一座看似普通的现代新城——重庆江津双福街道。这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作为重庆科学城的核心片区,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已达523.7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580亿元。但鲜为人知的是,这座新城的地下埋藏着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从南北朝始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的感仙寺晨钟暮鼓,到红色先驱冉钧的热血忠魂;从移民拓荒的坚韧足迹,到无人机翱翔的科技创新——双福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传奇。移民史诗:双脚丈量出的“双福”图腾
明洪武四年(1371年),双福境域隶属移风乡三峰里,彼时不过是地图上一个模糊的地名。清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席卷而来,湖北麻城、湖南宝庆的先民们肩挑背扛,牵着耕牛、揣着族谱,在这片荒地上插占为业。他们将湘楚的刺绣、赣地的银饰、徽派的建筑风格,揉进川东吊脚楼的飞檐斗拱里,在双福的土地上播撒下多元文化的种子。
双福的行政沿革如同一部微缩的地方史:清康熙四年(1665年)隶属杜市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划归杜市里二都,直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都为镇,属二守镇。民国时期,这片土地历经多次行政变革,直到1958年福寿乡与双河乡合并为双福公社,“双福”之名正式成型。
“双福”的由来藏着双重密码:一是据传道光年间出土一具“银须白发、完好如生”的棺木,这片土地自此被赋予“福寿安康”的寓意;二是据《江津市档案局·战争与姓氏》记载,康熙年间两条溪流在此交汇形成天然聚宝盆,先民取“双溪”地理特征与“津福”渡口文化,创造出“双福临门”的独特命名。这种将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智慧,正是中国传统地名文化的典型缩影。
街道下辖的社区名更像一部微型文化史:因日照充沛得名的阳坪社区,传承古渡口福运传说的津福社区,描绘天人合一意境的怡云社区……这些跨越数百年的名字,至今仍在街头巷尾流转,成为解码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标本。
云端梵音:感仙寺的千年守护与新生
在双福街道海拔767.4米的华盖山顶,感仙寺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精神图腾。这座始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为明清风格,具体年代待考)的古寺,因“离天近、易感动菩萨”得名,虽历经战火与岁月侵蚀,仍保留着令人震撼的细节:上庙观音像下的水井大旱之年仍清泉汩汩,被当地人称为“圣水”,传说饮此水可祛病消灾,至今香火不绝;下庙三尊大佛神态安详,虽历经千年仍栩栩如生。庙前“阿弥陀佛”四字红墙,在苍翠山林中格外醒目,成为徒步爱好者的打卡地标。
如今,感仙寺不再是孤立的宗教符号,而是融入了现代生活的肌理。2025年成渝古道越野跑路线将其纳入其中,参与者沿着千年石阶登顶,既能感受“山横古道通巴蜀”的豪迈,又能在圣井旁聆听志愿者讲述古寺故事,古老文明与现代运动在此碰撞出独特的火花。
烽火遗痕:古寨墙上的川渝防御密码
双福周边的马家寨、李家寨遗址(具体历史脉络待进一步考证),至今保留着古代战争的痕迹。断壁残垣间,依稀可见瞭望孔、藏兵洞和防御工事的轮廓。这些疑为明清时期的民间防御堡垒,曾是村民抵御匪患的屏障,其选址智慧与建筑技艺,为研究川渝地区防御文化提供了珍贵样本。夕阳西下时,山风掠过寨墙,仿佛还能听见战马的嘶鸣与古人的呐喊,诉说着往昔的烽火岁月。
血色丰碑:冉钧烈士的信仰绝唱
在津福社区独树堡,一座市级文保单位——冉钧烈士墓,静静诉说着震撼人心的革命往事。作为四川党组织早期领导人,冉钧在1927年“3·31”惨案中,放弃逃生机会返回会场保护群众,最终倒在敌人枪口下,临刑前仍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年仅28岁。其遗体被秘密安葬于独树堡,1987年江津政府为其立碑。他用生命践行的革命信仰,为这座小镇注入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
每年清明,自发前来祭扫的人群络绎不绝。抚摸着斑驳的碑文,人们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雨如晦年代里,革命者跳动的赤子之心。这座墓碑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一部行走的教科书,让红色精神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交通蝶变:从泥泞小道到西部枢纽的跃迁
二十年前,双福的主干道是一条晴天扬尘、雨天泥泞的黄土碎石路,十几间青砖黑瓦的房屋稀稀拉拉立在路边。货车司机老李回忆:“那时候从重庆到江津,双福是必经之路,一趟下来,鼻孔里都是泥灰。” 2001年,双溪镇、享堂镇、津福镇合并,为双福注入发展动能;2008年“园区+街道”的创新管理模式,更让这座小镇按下了“加速键”。
如今的双福,已形成“四条高速+轻轨+高铁”的立体交通网: 绕城高速、江泸北线高速、合璧津高速、永津高速(2025年3月31日通车)四大动脉纵横交错,珊瑚立交车水马龙; 轨道交通5号线穿城而过,载着上班族穿梭双城;渝昆高铁江津北站于2024年9月完工,预计2025年正式开通,塔吊直指苍穹。
曾经的边陲小镇,摇身一变成为重庆西部新城的交通枢纽,从这里出发,货物可直达全国,人才可畅行四海,见证着西部城市的崛起速度。
智造传奇:农田到千亿产业的硬核转身
如果说交通是双福的骨架,产业则是它奔涌的血脉。双福的蜕变,是中国西部城市化进程的缩影。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重庆主城的“菜篮子”,蔬菜基地的拖拉机在尘土飞扬的老成渝公路上往返。如今,这片土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600余家企业在此集聚,形成汽摩、电子信息、商贸流通三大产业集群。
台湾群光电子的智能终端生产线、潍柴动力的新能源发动机,与驼峰科技的无人机共同构成产业矩阵。其中,驼峰500重载无人机可载重200公斤,续航300公里,曾在万州山区精准吊运3.6吨钻机设备,替代传统人挑肩扛,效率提升80%。这种“空中搬运工”不仅应用于地质勘探,还在消防救灾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科技赋能传统行业的典范。
从5万常住人口到30万新城,双福用20年完成了从乡镇到科学城的蝶变。轨道交通5号线、九永高速等交通网络,将其与重庆主城紧密相连;爱琴海购物公园、团结湖广场等配套设施,让居民尽享都市生活,勾勒出一幅产城融合的现代图景。
站在缙云山顶俯瞰双福,千年古寺的飞檐与科学城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仿佛一部立体的文明史诗。这座西部新城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的奇迹,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当“双福临门”的古老祈愿,遇上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壮美画卷,正在成渝腹地、长江经济带的脉动中徐徐展开。
结语
双福的故事,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更是文明传承的典范。当夜幕降临,轻轨5号线穿梭在楼宇间,霓虹与星光交相辉映。但只要漫步街头,细读碑文,倾听方言,就能触摸到这座小镇跨越千年的温度。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却用最真实的生活图景,书写着一部鲜活的中国故事。
(本文历史资料参考江津区人民政府官网、《江津市档案局·战争与姓氏》,产业数据源自江津工业园2024年度报告,交通信息更新至2025年3月)
作者:清风,党员,70后,重庆市散文协会、江津区作协会员,新时代文艺青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