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Portal
江津论坛
BBS
今日江津
江津概况
江津人才网
江津房产网
江津二手房
江津相亲网
二手交易
师傅到家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本版
用户
江津在线
»
江津论坛
›
聚焦江津
›
江津概况
›
杜甫后裔在江津的耕读传家足迹
返回列表
查看:
34843
|
回复:
0
[人文历史]
杜甫后裔在江津的耕读传家足迹
[复制链接]
江依依
江依依
当前在线
积分
13497
1877
主题
189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497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4-16 14: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说起唐代大诗人杜甫,江津无人不知;要说杜甫的后裔在江津,则知之不多;要说杜甫后裔杜氏祠堂对江津教育有特殊贡献,则知之更少;笔者姓杜,说是杜甫后裔,则信之寥寥。
杜甫后裔在江津
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当时的江津县委宣传部工作。工作期间,读到一本江津县志办钟永毅等人编写的《战争与姓氏》一书,书中提到:杜甫后裔在江津,且江津杜氏多为杜甫之后。笔者虽然姓杜,也是土生土长的江津人,对自己是不是杜甫的后裔当时并未在意。2017年,收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津作家协会主席庞国翔赠送的《山水人文美西湖》一书。翻读其书,书中明确记载了杜甫十三世孙,南宋刚直御史杜莘老晚居江津,卒葬杜村,且有杜莘老墓为证的史实。读罢此书,结合平时了解,确信杜甫后裔在江津无疑,但问题是:杜甫后裔是怎么到江津的?江津的杜姓都是杜甫的后裔吗?带着这些疑问,我抽空去区图书馆翻阅了《战争与姓氏》《杜氏家谱》等书籍,请教了族中前辈,翻阅了民间收藏的多种《杜氏家谱》版本,弄清了杜甫后裔在江津的来龙去脉和分支迁移,以及对江津教育,杜氏家风、家教、宗祠修建,族谱修订等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据杜甫生平记载:“杜氏确有明徽始入川者,惟甫祖夫复何凝,因曰川贵两省各州府县杜氏皆大唐工部尚书杜公甫祖发祥之裔也。”据莘老史记:“杜莘老(1107—1164年),眉州青神人,唐代大诗人杜甫十三世孙,历任太常寺主傅、监察御史、遂宁知府……隆兴二年六月八日,杜莘老卒,归葬于重庆江津区西湖镇青泊滩(现青泊小学校内)。据宋御史莘老公本记:晚家江津,卒葬杜村,公生二子,长曰秉乾,次曰秉均,历元及明相传未艾,吾家入川之世全(杜世全)公即其后也。”据乾隆四十五年原谱叙:“惟唐时子美公(杜甫)严武帅蜀参赞军事籍於蜀……公十三世莘老公中绍兴庚辰进士……既家江津,卒葬村即今之氏漕……越元至明洪武六年,我始祖世全公弟兄三人,奉旨填川……我世全公以莘老公之先茔在蜀东,遂落业於璧山县灶门滩……至五世我祖觉楚公、觉坤公相念莘老之茔,携同迁徙落业於津邑之氏漕。”据嘉庆二十四年己卯岁十一月重修家乘旧序:“我杜氏之谱自乾隆二十五昭文公曾修之,上溯莘老公之居津,次及世全公之寓璧,其叙寻先茔而仍居几水者,则五世祖觉坤公也。”咸丰十年庚申仲夏《续修谱叙》:“至五世祖后……各迁徙……落业於江津氏漕、八甲几子坝、二甲白土坝……族众丁繁,支分派别。”据2023年合谱凡例十六则:“我族二世祖志道居江津东胜祠四明场合江县;志亮居杜氏漕,即今鹅公场及金龙庙;志怀居江津贾嗣鹅公架、台子塝……”据2020年重庆杜氏联谊会编写的重庆杜氏族谱第4页:“江津世全支系为莘老公后裔。明洪武六年,莘老公之十一世孙世全公弟兄三人奉旨填川……世全一支在江津落业传嗣。”第807页记载:“笔者族中长辈、晚辈均为世全公之子孙。”据2023年续修莘老公后裔世全族谱大乘记载:“笔者族中长辈、晚辈乃世全祖世孙,即唐代大诗人杜甫十三世孙杜莘老之十一世孙杜世全之子孙。”该族谱中还记载了大量江津杜氏皆为杜莘老之后杜世全之子孙。这一事实在江津区档案馆保存的《杜氏家谱》以及民间收藏的多种版本的《杜氏家谱》上都有类似的记载。
杜氏祠堂对江津教育的特殊贡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爱国诗人杜甫对建立良好教育和学习环境的渴望,渴望终有一天使更多的人能得到优质的教育。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制作的莘老公画册中有写:“莘老公‘清修独处,多行惠政’。”“惠政”就包含了“兴办教育”等事项。先祖杜甫、杜莘老重视教育的理念和家风,一直得到了江津杜氏后裔的传承。杜氏后裔们不忘祖训,坚持重视、利用祠堂兴办教育,以励后人。江津解放后,百废待兴,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江津杜氏后裔积极响应和支持地方政府挖掘教育资源,主动捐出青泊杜氏祠堂(崇本祠)、鹅公佛现山杜家祠堂(承侯祠)、石门杜氏家族学校——私立承侯初级中学等资产用于当地政府办学,为国家培养人才。
杜莘老祠堂助力全国“诗教名校”青泊小学的兴盛
2024年3月6日下午,笔者在江津区政协文史研究会筹备组、江津区作家协会,西湖镇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西湖镇笔架山下的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江津区青泊小学校。走进学校,书香、诗香扑面而来,学校围墙、办公室和教室的墙上,到处悬挂着杜甫的诗词,一块“莘老诗社”的木牌格外醒目。学校负责人告诉我,学校的前身是杜(莘老)氏祠堂(崇本祠)。杜甫十三世孙杜莘老晚居江津。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杜莘老后人在此扩建了以纪念莘老公为主要目的的杜氏祠堂。该祠堂背靠笔架山,前眺金紫山,左临骆崃山,右接青泊场,依山傍水、竹木葱茏,环境优美。辛亥革命后,青泊人在庙基办学。1950年江津解放后,青泊乡将庙基学校迁到杜莘老祠堂。庙基学校搬迁到此后,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翻修、扩建。在此先后兴办了青泊完全小学、青泊公社五七初级中学、青泊公社民办高级中学。青泊乡撤乡并入西湖镇后,学校改名为江津区青泊小学校,占地6000多平方米。办学70多年来,学校充分挖掘杜甫后代杜家祠堂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积淀,坚持“立德树人,求实创新、博学奉献”的办学目标,全方位提高办学质量,持之以恒打造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先后成立了“莘老诗社”, 申报课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小学品德卓越课堂》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获得江津区科技成果一等奖,成功创建“重庆市诗教名校”,获重庆市“平安校园”、江津区“先进教育之家”、江津区大课评比二等奖等荣誉。该校毕业生有2人考取清华大学。
青泊杜萃老祠堂(崇本祠)
江津第五中学的前身就是杜氏祠堂
20世纪90年代,笔者曾陪同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到当时的江津县金龙中学出差。刚进校门,时任校长吴庭柏热情相迎。校园内书声琅琅,学生熙熙,随处可见古朴典雅、飞檐翘角的清代穿斗木质结构的建筑,尽显中华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仿佛走进历史,穿越古代。校长看出我的惊讶和兴趣,解释道:“我们学校的前身就是杜家的宗祠和家族学校——杜氏家政书院。茫然和感叹,激发了我对这所神秘学校一探究竟。若干年后,区教委的领导告诉我:清乾隆年间(1775年前后),杜莘老的后人在此修建了杜氏祠堂,后来历经杜氏家政书院、承侯小学等曲折的办学历程。1942年8月,在此创办江津私立承侯初级中学,专供杜氏子弟和周边百姓上学。江津解放后,江津县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公办学校。从此,这所学校迈入了快速发展的历程。1970年更名为“石门区五七农校”,后又更名为“石门中学”。改革开放后,先后被四川省、重庆市命名为:四川省江津县第五中学校、江津县金龙中学校、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学校占地1000多亩,常年在校学生3000多人。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综合高中试点学校、重庆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样本学校、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虽几度更名,但始终以育人为本,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拓宽办学思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坚持“办优初中,办特高中”的指导思想和“把学校办活,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建校7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
杜家祠堂见证了鹅公小学复建教学点的兴衰
2024年2月29日下午,笔者在白沙镇及复建村领导和江津区作家协会主席等有关人士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群山环抱中的白沙镇鹅公小学复建村教学点。镇、村领导和当地村民告诉我:该教学点背靠当地有名的佛现山,复建村因其谐音而得名。教学点正前方视野开阔,可极目远望,前方沟底有一弯农田,一条小溪名曰玉带河常年流淌,左前方有一山形似碓窝名曰碓窝山,右前方有一山形似燕子头名曰燕头山。教学点正门左侧,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杜家祠堂”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当地村民告诉我:教学点的前身是杜家祠堂(承侯祠),杜家祠堂是杜莘老后裔杜世全之子孙,携子嗣寻找杜莘老之坟茔而落业复建村佛现山下。从此,莘老之后在此开荒种田,潜心经营,历经数十代,杜氏后人逐渐在此兴建起了规模较大的杜家祠堂。该祠堂用当地的粘土烧制的青砖、灰瓦、松木修建,部分青砖上雕刻的“杜祠”二字清晰可见,其楼亭转角,雕花图案等,无不显示杜氏在当地的兴盛和显赫。解放后,鹅公乡小学复建教学点搬迁到此。时至今日,经常还有不少杜氏后人来此停留。区教委提供的资料显示: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教学点不断翻新、扩建,其办学规模,招生人数逐渐扩大。从最初的师生30多人,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该校发展到最高峰,办学规模达到了6个班,常年在校学生300多人。进入21世纪,由于人口高峰已过,人口迁移等原因,该教学点师生规模逐渐萎缩。到2010年后,学生人数剧减到了30至50人,到2019年以后,仅保留了一个教学班。该校的由小到大,又由兴盛逐渐衰落的过程,也反映了当地常住人口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追求更高教育质量的渴望和现实。
几十年来,江津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利用这些家族学校和祠堂等厚重的优秀的文化历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
文章作者:杜长志 作者单位:江津区政协
来源:重庆地方志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