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先父陈独秀的迁葬经过作者 陈松年(口述)吴晓整理
先父陈独秀于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七日逝世于四川江津,六月一日临时葬于江津西门外一个姓邓的朋友家的园地。棺木甚小,却是四川香楠木,当时北大校友会也有人参加了安葬仪式。先父去世后,我由江津返回安庆。一九四七年二月,我与堂兄陈遐年商定去四川江津运灵柩。当时,抗战虽然胜利,但内战又起,运灵柩也不容易。江津安徽人很多,提起先父,大多知道。我就向他们打听是否有运灵柩的木船。有人告诉我,重庆江北有。我到重庆一打听,说是只有浙江会馆有木船运灵柩。我当即到浙江会馆联系,他们应允后,我又返回江津,雇了一条小木船,将继祖母和先父的灵柩一起运到重庆浙江会馆。办完手续后,又在灵柩上刻上字,写上地址和接收人姓名,但先父灵柩上不敢刻“陈独秀”三个字,怕在途中惹出麻烦,只好刻上先父科考名“陈乾生”,这是为多数人所不知的。先父灵柩运抵安庆后,先置于西门太平寺内。根据生母高氏一九三0年临终前嘱咐,将先父和生母合冢于北郊祖坟之地叶家冲,也未举行什么仪式,只是以先父科考名“陈乾生”立碑,隐其原名。先父与生母在故土合冢后,每年清明时节,我都带女儿去踏青扫墓,祭祀祖先。但是,十年文革期间,未敢去扫基,怕墓暴露被“造反派”挖掉。文革后,我再去扫墓时,墓地却是满目松树、杉木丛林,一时寻找不到先父生母合冢墓,经再三查询,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才在丛林中寻出一方荒草平地,基碑也不见了,我实不敢认定,幸亏一位当年曾抬先父灵柩安葬的农民确认,这就是先父和生母的合冢之墓。当时我的心十分凄凉,不禁一阵心酸,流出了眼泪。为便于今后寻找墓地,我在一棵树上划去一块树皮作为标记,哪知第二次去基地时,树却被砍伐了。我这才意识到重修墓地和立碑的必要了。但由于私人经济拮据,不得不给省和中央负责同志写信,要求资助经费重修先父之墓。一九七九年先父诞辰一百周年时,安徽省人民政府拔款,安庆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年重修土墓,并以我的名义重立了青石碑,一九八二年再次扩修,并被列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市有关部门和墓所在地乡村集资十万元,正在拓修通往墓地的乡间公路,“五四”前夕竣工后,汽车可直抵墓地,为人们游览参观提供了交通方便。
转自1989年5月9日《人民政协报》,个别文字有改动。
来源:重庆白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