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学校” “学校即景区” “全国唯一一所收门票的中学” 为什么?凭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踏进这所 寓教于景的百年书院——聚奎中学
“校园即公园”的聚奎中学位于江津区白沙镇郊的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黑石山上,占地300多亩。是国家级“绿色学校”、全市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旅游景区。
聚奎中学其前身聚奎书院,是中国五十大书院之一,始建于1870年,比清华学堂建校时间早41年。办学历史悠久,为川渝两地仅存且保留完好的清代书院。 书院的大门两旁有对联,上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下联: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横批:聚奎书院。
书院的教室后是夫子堂,塑孔子像。正中大厅为讲学处,两旁各一列厢房,当初建成时为学生宿舍,如今整个书院内是学校领导们的办公室。
不远处有一座很大的建筑,四面高墙,这就是聚奎中学赫赫有名的“鹤年堂”,也是陈独秀作最后一次演讲的地方。
2009年,曾有“川东第一大礼堂”美称的聚奎中学鹤年堂,正式设立为江津聚奎大讲堂,作为江津对外宣传及文化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以此打造江津的文化品牌和亮点。
一夫当关 石上刻的“一夫当关”,原为聚奎学校董事主任、教育家邓鹤丹题书,取李白《蜀道难》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意。文革中被毁。今刻为1981年邓少琴补书。
黑石群
浑圆硕大青褐色的黑石,覆满青苔,匍匐于池沼之中。据统计,这样的大小黑石在校园内大约有500多尊。
名人石刻
石头上留有题刻,有的语出冯玉祥、郭沫若、吴宓等大师名流,有的是周浩然、肖林等书法名家的手迹,昭示着聚奎校园意蕴深厚的历史人文。 九曲池 继而向前,迎来一片山石亭池。池堤弯曲回环,与别出心裁的亭台竹木相映成趣,是为聚奎校园中的名景“九曲池”。见惯了城市里千篇一律的校园风貌,难以想象这般景色,会是校园的一隅。
一株树龄已逾500年的古罗汉松
每年春夏,郁郁葱葱的古树都会引来百鸟栖息。学生在这个时候需要顶书、撑伞,才能避免“天使(屎)”降临。每年三月起,琅琅书声起,白鹭翩翩飞。
聚奎中学的白鹭
“白屋诗人”吴芳吉是“聚奎三绝”之一,也是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的创始人。他十岁时从聚奎中学徒步前往重庆,亲笔写状纸,把被诬入狱的父亲解救出狱,被世人称道不已。吴芳吉生前曾说愿死后长眠聚奎中学。白屋诗人墓也是江津著名的文物古迹,冯玉祥等人曾来此留下谒墓诗文。
物理学家周光召亦毕业于聚奎中学,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曾参加并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1年11月18日,校友周光召冒雨回母校视察,并为师生提出了奋斗目标:“不仅要把聚奎办成重庆市重点中学,还应办成全国的重点中学。”现在,全校师生员工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目标而努力。
1940年10月2日,陈独秀应邀在 “鹤年堂”为全校师生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 陈独秀在周校长介绍完毕后,慢条斯理地讲了起来。他先从古人匡衡凿壁偷光谈起,劝在场的青年学生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随后联系到当前的抗战形势,他激动地讲到: “一个民族落后分裂,就会遭到外来的入侵,东洋鬼子之所以敢打中国,就是在于中国科技落后,军阀割据,人心不团结。现在,只要我们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无论战争多么残酷,遭受多么大的牺牲和损失,我们都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偶尔因为他的安庆方言,大家哄堂大笑。演讲大约进行了40分钟,结束后,全体师生起立,掌声雷动。
走G85重庆绕城高速 — 沿绕城高速向南到江津区 — 走成渝环线高速直达白沙镇 — 沿长安西街行驶到S106 — 沿S106行驶200米 — 然后转南方向行驶2.7公里后到达
来源:江津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