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面山,四面环山。纵有重重密林的包裹,也掩盖不住那山间偶露的马面墙,和那一座座青瓦灰墙的深宅大院。
岁月悠悠,古道悠悠。川黔古道——这条已被磨砺出光华的石板梯道,即便经过千百年来岁月的洗礼,仍述说着一段江津繁盛商贸的历史。
拨开历史寻踪川黔古道
试想当年,成千上万的人马在这条古道上逶迤而行,那场面是多么的壮观,多么的繁华与喧嚣。古道上那些大小不等的驿站、河流、桥梁乃至草木,不知见证了多少人世的沧桑,接纳了多少历史的风尘。 会龙庄位于四面山景区双凤场,是重庆最大的碉楼建筑,有“西南第一庄”之称。 会龙庄一侧的小山坡密林间,有一条仅容两人并行的土路,往山上延伸。偶有一些斑驳的条石,表面布满青苔,早已有了岁月打磨的痕迹。 追溯百年,会龙庄周边的密林,盛产楠树2万余株,每株均须3人以上合抱般大小。一处庄园周边拥有如此众多、庞大的楠木,亦可以看出庄园住人的财力非常人可比拟。 不过当年皇木采办,如今留下的仅有数棵而已,但这也是让深处山坳的庄园有了全国的商贸视野,并短短几十年间,变得家大业大。通过会龙庄的古道路网,大型木材可以直接运送到几十里外的白沙码头。
水路与陆路相连,共同构建强大的川黔古道路网 即便是会龙庄衰落后的百年间,这条川黔古道依旧支撑着江津的贸易往来,不断走出深山,从那时起,江津川黔古道的路网体系已经非常发达。 “从白沙码头,一路南走,经李市到中山,再到四面山南部山区。”一张宏大的古道路网图跳脱出想象白沙镇→慈云场→李市场→龙门场→蔡家场→傅家场→柏林场→东胜场→两路口→寨坝场(贵州)→大坡场(贵州)→温水(贵州),旧时的江津川黔古道,瞬间变成了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 这条商贸通道,不仅连通起四川与贵州的重要商贸水陆中转通道,从古道主通道四散开来的马帮道路,还连通着南部山区,甚至整个江津的各个场镇。江津波澜壮阔的商贸之路,默默成就了无数渝商传奇发家史。
庄园群落的商贾崛
很难有人说清这条石板路的来历,却有一个个直径 5 公分的细小的凹槽,记录着它的历史。这里曾是商队过往南部山区的重要通道,途经山区,推车不能过往。运送的川盐物资等等,要从这里进入南部山区,甚至是贵州等地,只能依靠马驮或是挑夫。
硕大的竹编背篓里,塞满了白布袋装的川盐。过重的物资,压着挑夫的背脊。一根根半人高的木拐,是挑夫们重要的营生工具。走到半路,累了停下歇脚,挑夫们就会用木拐撑着背篓,杵着石板上换得半刻轻松。就这样杵着杵着,石板上磨出了凹槽,留下了时光积淀的味道。 根据江津地方相关史料记载,石龙门庄园的陈家,传至第五代陈宝善时期,以盐业和银号迅速积累财富,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陈半县”。而另一大家族会龙庄,在主营生意中做得最大的也是川盐贩售。 如今幽幽漫步会龙庄,让人流连忘返、遐思不已。那种“自古英雄皆若是,从来俊杰殆如斯”的感叹就会一涌而上,那种似梦一般缥缈的皇宫感觉将令你回味无穷……
来源:江津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