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解放前夕印江津县柏林场地图,民国,二级文物,现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通过馆际交流的方式,于2021年7月1日-2021年12月20日在江津博物馆“见证百年征途”特展中展出。在这张地图上,左上角印“一九四二年测图四九年七月制印”字样,左下角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字样。 文物故事 众志成城,江津“和平解放” 1949年11月27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副军长肖永银率部解放綦江后,指挥第34、35、36三师挺进江津,在小河坝(今西湖)兵分三路。东路由尤太忠率34师,经真武,取仁沱,至江口抢渡长江威逼白市驿机场。西路由35师104团索成泰率部攻李市,经激战后于29日解放江津第二大镇白沙。中路由35师、36师李德生、邢荣杰率部经金泉,过高牙,奔江津县城,北渡长江截击成渝公路。其中,35师先头团103团,于1949年11月28日下午5时进入江津县城,江津县城和平解放。
江津县城能够和平解放,使江津老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祸,得益于党的统战政策,成功争取到了国民党江津县城守军366师的弃暗投明。该师的师长谢直是江津人,1934年他在南京投考国民党中央军校时,住在国民政府参军长吕超家里,结识了吕超的弟弟,共产党员吕一峰,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的理论,对党的方针政策有所了解。抗战爆发后,谢直主动请缨,参加了淞沪、南京战役。1938年,谢直在西安任独立工兵第三团少校连长,常和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接触,在担任泾河架桥任务时候,受到过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和嘉勉,对共产党有了真正的认识,对其政治立场有着重要影响。
在南京、武汉、上海等地相继解放后,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蒋介石还在做垂死挣扎,幻想着退守四川,凭借四川天险负隅顽抗,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便卷土重来。当我解放大军向西南进军时,蒋介石于1949年11月14日由台湾飞抵重庆亲自坐镇指挥。为了扩充兵力,迅速成立了三个独立师。江津在重庆上游,地处重庆侧翼,属于重要战略地区。国民党派336师驻防江津。谢直出任366师长后,江津地下党和军界前辈夏仲实一再劝告其务以乡梓为重,一定要做到保境安民,不可在家乡发生战祸。谢直意识到只有率部起义投向革命,才是唯一出路。1949年11月24日,谢直表面上接受国民党委派的驻防江津的任务,乘专轮由重庆回到江津366师师部。但是,他心里已经设想以江津驻军的地位和县人的名义,带动江津的国民党机关政府人员一道起义。1949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联络部的朱炳辉,化装成老百姓,抵达江津,与谢直秘密会见,取出吕一峰亲笔信,传达了党对谢直决定起义表示欢迎。不过,组织上考虑到为了争取罗广文兵团能同时起义,以彻底瓦解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尽快解放全川,要求366师不必在江津起义,而是撤退到长江北岸,以掩护解放军渡江,然后跟着国民党军殿后部队撤退,这样可以避免我军与其他国民党军队接触发生战斗,同时能逐步靠拢围逼罗广文兵团,策动罗广文起义。
1949年11月27日上午,国民党胡宗南所部第一师在江津长江北岸布防完毕,江津作为南岸屏障的军事意义已经结束,胡宗南通知谢直的366师过江。同时,重庆警备总司令杨森和西南长官公署副参谋长孙伯权均电催谢直立即炸毁江津被服厂,全师撤至北岸,烧毁所有可供解放军渡江的船只,然后顺成渝公路随长官公署警卫团之后,向川西方向集结。此时,江津县城国民党警、政机关人员业已逃窜,局面混乱。谢直按照此前党组织的指示,遂派大部分撤到双龙乡一带待命,并将所征用的船只一律放在南岸,不许损毁。谢直自己率部分警卫部队在大街小巷巡逻,安定民心。直到天黑,他才渡江到双龙乡师部与大部队会合。谢直撤到长江北岸后,我解放军即时和平进入江津城。
强渡长江,马鞍石至今遗留86处弹痕 江津县城和平解放,后续大部队于当日傍晚次第进城,准备北渡长江,迂回包围重庆,解放重庆。1949年11月29日深夜,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在西起白沙、东至江口长达80里的战线上发起江津渡江战斗。江津县城北渡长江为主战场,由于谢直366师北渡长江后,按照党的指示尾敌西进川西相机起义,江津长江北岸由胡宗南所部第一师接防,谢直366师已不能担任掩护过江,所以此役只能是强攻,由12军35师103团先头连兵分三路强渡长江。中共江津中心县委组织人员带路和推船。第一路渡江部队从县城小西门渡江,直取北岸狗爪岩一带,首批3只木船靠岸,短兵相接中,船工李德荣、李富贵受伤;随即,第二至第四批木船抵达北岸。第二路从县城东门公园出发,船过江中心后,在石牛滩搁浅,遭到敌人火力猛烈袭击,解放军高根白、宋志文、邵永发等9名官兵牺牲,带路和推船人员中,刘吉祥、王治清、凌承业、赵清云牺牲,漆金和、王光林受伤,其余战士扑水强渡成功。第三路未遇抵抗,顺利从五举沱渡至北岸汤粑沱登陆。11月30日零点,我后续部队五百多人突上北岸,对敌我军沿德感、海螺、陡石前进到马鞍石处,遭遇敌军阻击。敌军占据三面低下倾斜的有利地势在曾家岩高地上,利用抗日战争中修筑的国防工事,居高临下,打出照明弹,集中六零炮,轻重机枪火力,向我军扫射。
此时,江津东线在江口以西进行偷渡我35师104团已突破江口防线。为贯彻东西呼应威逼重庆白市驿军用机场的战略意图,从江津县城突上北岸的我军,遂留下一个加强排和充足弹药,强攻马鞍石以牵制敌人,大部队折而东进,与34师等兄弟部队对白市驿形成夹击之势。马鞍石一役,虽然敌我力量有悬殊,我方也不占据地理位置优势。但是加强排在王排长带领下,以班组为单位,充分发挥我军英勇奋战的精神,从低洼地向上猛攻,枪声、炮声、厮杀声震动山岗。激战至黎明,敌人才发现我大部队早已移师,其主力遂仓皇退守成渝路璧山要道,马鞍石高地留下一个连负隅顽抗。双方激战至11月30日下午7时,我加强排勇士攻上马鞍石,残敌向璧山方向逃窜。此战历时13个小时,又名马鞍石战斗,是解放江津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马鞍石山沿巨石上点点弹痕至今犹存,其中有块石头上有弹痕86处。现已经被公布为文物进行保护。
江津渡江战斗马鞍石战场遗址 江津和平解放后,1949年12月15日,江津县人民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江津县委员会在江津遗爱池挂牌成立,江津人民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动乱后,终于获得了和平,开始书写新的篇章。江津博物馆展出这张地图,是烽火岁月无数革命志士英勇奋斗的重要见证物,对研究江津解放、重庆解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这张地图,我们要告诉观众,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秉承革命先辈的意志,砥砺前行。
参考资料: 谢 直《在党的统战政策指引下》——江津和平解放纪实 唐增亚 《江口西偷渡长江战斗》
来源:江津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