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嫩秧被地如茵绿, 落日衔天似火红。 闲倚柴门贪晚眺, 不觉辛苦乱离中。
这首诗是陈独秀流寓江津期间所作。1939年,陈独秀邂逅同乡好友胡子穆,作此诗相赠,表达自己虽背井离乡,却悠然自得、不畏艰难的心境。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经舆论声援和友人斡旋,被国民党政府假释出狱。由于战局变化,陈独秀几经辗转,于1938年8月抵达江津。江津在19世纪早期就发展成为长江上游著名商埠,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万里长江在此蜿蜒曲折,呈“几”字形流过,故又称“几江”,陈独秀在人生的最后5年岁月里,居于斯、逝于斯、葬于斯,将晚年的足迹留在了这里。为了探寻陈独秀的晚年足迹,追寻江津的老城记忆,我馆特推出专题栏目——《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走进陈独秀的最后人生,追寻这座城市的记忆。今天为大家推出第一期:《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之通泰门码头》。
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之通泰门码头
1938年8月3日,陈独秀与妻子潘兰珍乘坐民生公司的轮船,从重庆朝天门码头溯江而上,到达江津通泰门码头。
▲陈独秀
▲潘兰珍
江津三面环水,鼎山叠翠,有“半城抱山筑,一水绕城流”之美誉。
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但给江津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也构成了江津独特的城市格局。
明清时期,普通县城一般只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而江津作为川东水路交通重镇,竟然和京城一样多达九道城门,分别是:北固门、迎恩门、通泰门、嘉惠门、临江门、西成门、来庆门、南安门、东阜门,呈现出“九门护城”的壮丽景象。
▲清代江津老城图
通泰门码头,故名思义,位于江津通泰门之外。
通泰门码头是当时江津最大的码头,也是最为繁忙的码头。这里每日商贾云集、货物如山,吞吐搬运、往来不绝,直到民国时期仍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津水运及商业繁荣的见证。
繁忙的通泰门码头也留下了诸多革命志士奔赴国难的脚步。1919年,聂荣臻从通泰门码头出发,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1944年,冯玉祥将军抵达通泰门码头,到江津开展抗日募捐……还有江津的许多爱国青年从这里出发,奔赴抗战前线;许多文化名人从这里登岸,带来文化的交融和繁盛;一大批学校、工厂等迁移江津,继续教学和生产。
今天,随着陆路的不断开发,水运地位逐渐降低,通泰门码头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喧闹。
▲如今的通泰门码头
作为江津的水路枢纽,陈独秀多次前往通泰门码头。1938年秋,陈独秀和潘兰珍来到通泰门码头,迎接来江津避难的养母谢氏和三儿子陈松年一家,全家得以团聚。后来,陈独秀又经通泰门码头乘船到五举沱码头,前往鹤山坪。在江津居住的5年里,陈独秀多次往来于鹤山坪-江津县城、江津-重庆之间,通泰门码头也多次留下了他的身影。
▲陈松年
通泰,意指通顺、畅达。陈独秀多次途经通泰门码头,可他的晚年生活却并没有这份顺畅。在江津,陈独秀多次迁移居处、又屡遭丧亲和失窃的打击,所幸有诸多好友关心扶持,陈独秀虽寓居江津,仍能与亲朋故旧往来交游,谈心论艺。
陈独秀在江津的生活,也从他初次到达通泰门码头拉开了序幕。
来源:陈独秀旧居陈列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