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1871|回复: 1

[人文历史] 走进人文江津之十二:寻找江津圣泉寺里的“天书”

[复制链接]

228

主题

308

帖子

209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91
发表于 2021-12-3 16: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走进人文江津之十二:寻找江津圣泉寺里的“天书” ——清代成都文人王侃在江津圣泉寺悬崖藏书揭秘

王侃是清代有名的巴蜀才子,是清代成都府温江县的大文人。他生于乾隆六十年(1795),卒于同治元年(1862),字迟士,人称王迟士。他祖父、曾祖父都是巴蜀社会名流,曾为州县官吏,而且与被称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和“青莲再世”“少陵复出”的张船山之父交往甚密,幼时也常与长30多岁张船山同堂而啖。

王侃的家在江安河畔之杨湾。年轻时每日在江安河上乘着画满画、载着书籍和美酒的船舫,溯游上下十余里,时而畅饮,时而高歌,淡然自适,高旷有苏东坡之风,人称“花舫先生”。清代光绪温江举人赵钟灵对此作《王迟士泛舟处》一诗赞叹——

幕府羁縻冠盖薮,花舫先生笑且走。

市朝奔赴名利窟,花舫先生避不出。

先生志趣张志和,先生襟抱陶靖节。

鱼蓑啸傲古乾坤,栗里消磨闲岁月。

王侃在嘉庆年间科举考试中,两次参加乡试,但只考中副贡。作为准贡生,他没有得到进入国子监深造的机会,竟被委以“州判”之衔。在清代官制中,直隶州设有州判一职,为知州的助手,衔阶七品,分掌粮务、水利、防海、管河诸职,大约相当于如今的一个副县长。王侃素来嗜学,心存慷慨大志,且有志于治理天下,他认为州判是一个卑微的官职,不足以行其志,既然要当官,就必须当军机大臣一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舒展个人的抱负,实现远大的理想。时值江南动乱,因而王侃迟迟不赴任。对于一个有志作大官的王侃来说,他血气方刚,于是他开始遍访巴蜀名胜,到处寻找意趣相投的人。他遨游四方,希望以定乱及治之道去感悟士大夫,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很难找到一拍即合、志同道合的人。

王侃在外云游十年,广泛求索,日渐广博,记了许多笔记,写下许多诗文。他在仕途感到了无奈,看破红尘,但在文法也是日积月累。正当他一切了然于胸、等待时机,蓄势待发之季,他云游到江津县城对岸的圣泉寺(现在的江津区圣泉街道内),他感觉这里是一个风景绝佳的修身营养性之地,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于是他决定下马卸鞍,隐居于此。他整理诗文,著书立说,再没有回到故乡温江,最后终老于他乡江津圣泉寺。

圣泉寺位于江津县城长江对岸的双龙场附近。圣泉寺具体始建于何年,今已难考,但在明清时代均改建和扩修。它是古时著名的“江津八景”之一。据《江津县志》记载,昔日圣泉寺规模很大,庙宇庄严,奇石嵯峨。寺院内古木蓊森,早晚间雾霭蒸腾,环境十分清幽。寺前有天生石门,寺后有聚仙台、凌云台、龙泉、听琴洞诸景,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游者络绎不绝,岩石上的题咏甚多,几乎是无石不镌刻诗文,堪称川东名胜佳景。据说当时与重庆近郊华岩寺其香火是一般之旺,世人时多以两寺并称。圣泉寺内有有一书院,为明朝时期江津四大书院之一,是明朝太子少师、文渊阁大学士江渊少年读书之地。江渊进京赴考,一举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十分感谢书院栽培,并有感寺内圣泉灵水保佑,捐资修建了“清栖书院”,王侃受“清栖书院”之名影响,自取号为“栖清山人”。

历十年云游,广泛求索,加上王侃饱览诗书,才识宏远,阴阳五行,无一不通,因而其著述多为阐述六合之内象纬。山川河海之变迁,人物之遭际,政教异同之原委,凡此种种,了然于胸,发为文章,多所卓见。王侃善诗文,不蹈袭前人模式。他著述颇丰,传说有二十多种,属清代巴蜀作家中的大宗,而最主要有《巴山七种》丛稿等。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隐逸民间的文人,因种种原因,有的爱搞点“悬崖石壁藏书”的事来。也有一些很有名气的文人,写了批评文章,当时不能露出,就藏匿起来以期后世发现扬名。王侃是个儒者,求官未成,只得埋头著述,执着地追求像司马迁一样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史记·报任少卿书》)王侃又是一个智者,深知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于功德方面已经尽量要求自己对国家、民族有所作为,但毕竟是一介书生,挥戈上阵,与敌人拼杀还尚缺勇气,那么立言以遗后世,著书立说便成为一种理性追求与具体实践,因此,王侃的后二十年就是激进以后的平静,在江津圣泉寺内的栖清书院全心身潜心著述。

王侃寓居江津时,其子女也来到江津。他将女儿嫁到了江津两岔笋河对岸的白岩,也常到女儿家短住。女儿早逝,葬于白岩,他写了许多以白岩为题材的诗词。

清同治元年(1862),67岁的王侃在江津圣泉寺病逝世。不久,王侃的第四子王誌(字吾高)欲送其父杖履还乡,在离津前他遵父遗嘱,选其几种父亲的著作《巴山七种》熔锡密封,藏于圣泉寺后的高崖石窟中,外镶嵌一小方诗文小石,仿佛如一方摩崖石壁,不易他人发现。

……

百年已过,江津圣泉寺石壁藏书之事无人所知。

如果不是后期江津县德感区圣泉乡开展改田改土、兴修水利所需石料,派一石匠到圣泉寺石壁上采石,王侃古寺石壁藏书的秘密仍不被人所揭开。石匠在圣泉寺后面的高崖上打石时,发现一方诗文石刻,他将其打碎,只见石壁里嵌着一大团黑黢黢的东西,撬出来一看,原来是个密闭的长方形锡匣,石匠还以为发现了金银财宝,得到飞来之财,急用铁錾划开锡皮,原来里面是包扎整齐的一叠线装书。石匠不识字,他大失所望,不几天就被获悉此事的亲友分借10本。自家里留下的《皇朝冠服志》、《治官记异》两本送给了江津城里来的一个叫钟志海的人。

从1985年开始,江津县文化部门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开展过三次全区性的规模较大的文物普查。笔者曾全程参加了“一普”和“三普”的部分时段。三次普查都将王侃的这些书作为追踪对象。但由于石匠及亲友包括钟志海等或作古或外迁,蚂迹难寻。好不容易找到钟志海遗孀,答曰全将将这些破玩友卖了。这些书的内容当时全然不知,传说名叫“圣泉天书”。文物普查组认为,这些“天书”多半被农家化为灰烬了。

2015年5月的某天,江津区蔡家镇谷天仁先生发电子邮件与我,说他通过某种渠道得到了王侃在江津圣泉寺石壁上所藏《巴山七种》等22卷古书。真是梦里寻它千百回,得来全不费功夫。他将复印件发给了我。

《巴山七种》共分为《皇朝冠服志》、《治官记异》、《放言》、《衡言》、《江州笔谈》、《白岩诗存》等共22卷,《巴山七种》书前有作者的白描画像,有咸丰三年(1853年)赵葆燧和咸丰六年(1856年)王誌的序言。二序略述了作者生平与藏书圣泉寺的缘起。这是王侃晚年客居江津时,于咸丰三年前后写成,脱稿后不久即病逝。《皇朝冠服志》主要是写各个朝代各官品穿戴的服饰,《治官记异》、《放言》、《衡言》作者记载的是一些奇异的故事和作者给朝廷的一些建言献策,《江州笔谈》、《白岩诗存》,则是一些作者一些文学作品。取《江州笔谈》名,是因江津古名江州。取《白岩诗存》名,是因王侃与女儿王文征(名容)曾住江津石柱槽白岩一段时间。此地在现李市镇原沙埂乡笋溪河大地坝对面。女儿死后与其丈夫也合葬于白岩。

《巴山七种》是非常重要的巴蜀地方文献。他对研究巴蜀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他又是一部经典的清末文学作品集,诗文俱美。谷天仁将这些书捐款给了江津区图书馆,我制作了复印件。江津图书馆对他进行了奖励。

后来一查得知,王侃除著有此次藏匿的《巴山七种》22卷外,生前还著有《粤贼事务》《绪余》《拾得诗余》《骈体韵选》《老庄管韩精说》《读书随录》《妙喻集成》《文章美备》《历朝文论》《峨眉山志》《私议》七卷等10部著作,《国明全蜀诗钞》录其诗20首,当时刊行于世。

王侃本温江人氏,在外云游十年后为何选择寓居江津,单是这里景色隽秀、风光奇丽吗?只怕这过于简单。 王侃家与张船山家是世交,王侃多次听张船山教诲,时江津学人李岑、江海清也是张船山的“粉丝”,二人正注释编刻《船山诗草》20卷,王侃非常敬佩,他们算是挚友,这想必这与他寓居江津有一些关联。

(作者:庞国翔,系重庆市江津区文化旅游委二级调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作委会委员,江津区作协主席)

来源 华龙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25

主题

5万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江津一哥

Rank: 8Rank: 8

积分
130015
发表于 2021-12-15 20:4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