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利济桥 在江津区,有这样一座古桥,一桥三名,饱含沧桑。其桥名的来历,一波三折,颇遭折腾。 该桥最初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先是县大老爷取名“万古桥”,这名寓为当事者功德万古,但是百姓不认可这名。后来当地的一拨秀才费尽心机,为该桥取名为“利济桥”,老百姓说这名文绉绉的酸溜溜的——不好使。于是,当地百姓自个儿给这个桥取了个简单明了的实实在在的名儿———板桥,这名一直用到今天。 江津区的朱杨溪上游与永川区交界一段叫猴溪,是因早前云雾坪山的猴子常到此处洗澡戏水而得名。猴溪不仅是古代江津县到永川县的必经之道,而且还是重庆府至泸州府的官道。但一溪相阻,隔河犹千里,两岸群众很不方便。 从清乾隆十五年开始,在乡人的倡导下,当地百姓募谷集资,历时五年,在猴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通桥前有乡绅建议:如能将江津县衙的知县王大爷请来踩桥,这地方肯定会更热闹。 
板桥桥头的集镇 当时这里属江津县思善里第七都,离县城近60公里。知县大爷叫王政义,字衡一,贵州贵定县人,刚任江津知县不久。这天,县太爷带着师爷何玮来到这里,见新桥已建成,就象征性地捐了点纹银。在踩桥前乡绅问:“县太爷,你给这新桥取个名吧———”王知县还没有开口,旁边的何师爷就抢过话说:“就叫万古桥吧。县大爷功德万古,拱桥千秋……” 于是,这桥最先就叫万古桥。何师爷还写了《万古桥纪成十六韵》一诗,对王知县进行了一番吹捧。不久,这何师爷被提升为江津教谕。据后来民国时的《江津县志》记载,这何教喻在江津任职八年,很有功绩,“端方朴诚,不事不竭,力振纲纪,士林赖之……”——这当然是后话。 不过到了道光十六年,一场洪水将此万古桥冲垮。“万古桥”不“万古”,只管了这么短的时间,当地群众怨声载道,涉水过河又遇到了困难。人们再也记不起万古桥这名。 当地百姓又开始募谷集资,多年后又在此处建成五孔卷洞桥,该桥全长100米、宽9米、高25米。其中,最大一孔跨度13米、拱高8米。建成时当地群众兴高采烈,玩龙灯、耍狮子庆贺了三天三夜。 当地乡绅又说:这总得给这桥取个名吧。于是,他们请来了当地的一拨秀才。这些文人经过一番争吵后,决定将该桥取名为“利济桥”,意思是利民济世和施利济功。 百姓听了这名,又提出相反意见:这桥是百姓自己募谷集资而建。利济桥这名,文绉绉、酸溜溜的不好使,不如就叫板桥…… 百姓说得平实在理。原来,这桥全是用大小石板建成。桥墩用巨大的石板砌成,桥拱用长条石板卷合,桥面用平型石板铺就,桥栏也全是用长方形石板镶嵌。此桥共用了上万块大小不同的石板,每块石板之间紧密相连,恰当合适。板桥这名虽土了点,但真实、贴切、明了,既好记、又好使。于是,板桥就成了此桥响当当的名儿。 民国十一年(1922年),江津、永川边界发生洪水,猴溪猛涨。板桥受到一定损毁。水消后,当地百姓又组织募谷集资,再对板桥进行培修加固。 
全由石板镶嵌的板桥桥面
板桥桥面平坦整洁,百姓将此当成晒谷场。桥两侧石砌桥栏有浮雕花纹,只是风化剥蚀不少。幸存的浮雕中,“文书”、“宝剑”二图依稀可辨。桥面正中间有一块石板呈七角形,就是人们传说中的“神仙石”、“鲁班石”。在民国时期,此桥就巴蜀闻名,被称为“江津大板桥”。 因为建起了板桥,这里就成了交通要道,所以在桥头上就兴起了一个乡场,场因桥名,曰板桥场。赶场的多是永川、江津边界上的百姓。解放前夕,这里曾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个红色据点,建有地下党板桥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设过建制乡,乡因桥名,叫板桥乡,在此设立了乡人政府机构。后又改为板桥人民公社。现在此处属江津区朱杨镇,建有板桥居委会。 一桥三名,承载着这段沧桑的历史。如今的板桥是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头的板桥场,高楼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成为一道亮丽的江津、永川两地的边界风景线。 附件:《万古桥纪成十六韵》 清·邑博学 何玮 山涧朝宗水,波涛涡诡地。 天行大雨时,瀵涌蛟龙奰。 骃骑负担阻,刀舟济不易。 舵折桨或摧,漂沦鱼鳖食。 自古代有硚,架木如儿戏。 啮楹蚀其欂,随波扬荷芰。 君子衋伤心,相拉竭材智。 欢喜舍金钱,不惜仓储积。 募化遍十方,艰大咸惴悸。 鸠工十八人,戴月披星累。 凿石造鳌极,彩虹凌空施。 五洞连东西,屹岿冈陵杌。 功成积五年,通计万金费。 如天造地设,从此往来利。 我用祝河伯,不许螭魅肆。 硚与崧岱久,伟绩惟神奇。 (作者 庞国翔 江津区文旅委调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江津区作协主席) 来源 华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