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江津“贞寿之门” 庞国翔
也许你看过许多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所建的牌坊,如功德牌坊、节孝牌坊、贞节牌坊等等,当然还有长寿牌坊、百寿牌坊等,但这些牌坊建筑形式都很单一,行人可往牌坊下穿过,几乎千篇一律······但你肯定很少见过牌坊与楼院结合而成的百寿牌坊。在长寿之乡江津,就有这样一个百寿牌坊——贞寿之门。
时令已进入寒冬,虽然天气较冷,但我们热情很高,随一行作家朋友来到江津区油溪镇桥头村。走过几个小巷,来到一个非常特别的建筑面前,这就是“贞寿之门”。大家被这奇特的建筑所吸引。
据江津区作家协会的同志介绍,明代中叶,一支杨氏族人由江西省南昌府桂花园迁来此。杨氏族人分住在滩子河的北岸杨家坝和南岸万家坝等地。杨氏乃耕读世家,勤耕苦读,很快族系发达,成为江津的望族大姓。到杨氏入蜀十六代杨钦承时,其五子杨治约更是家业显赫。
杨治约先在璧山衙门为官,娶璧山大户人家之女左氏为妻。后来,杨治约官至布政司理问,官阶六品,不久他又被朝延敕封为承德郎。杨治约的夫人杨左氏,活了104岁,这在当时可谓全国少见,而且杨家五世同堂。朝廷为此特颁旨旌表,同意杨家修建百岁牌坊。皇帝还御赐绸绫和银两,并赐“贞寿之门”四字,敕封杨左氏为“安人”。
杨家在滩子河南岸万家坝奉旨修建豪华而又气派的百岁牌坊“贞寿之门”。这个百寿牌坊非常有特色,它是“坊院连体”建筑。这“贞寿之门”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门”里有戏楼,与戏楼相对的是院坝与石阶相连的杨家大院,可谓庭院深深,长达六重堂。整个“门”面积达80.04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饰封火墙,抬梁式梁架,大门最上方竖书“囗囗百岁”四字,下面横书“贞寿之门”。
不久,杨治约夫妇去世,之后,杨治约长孙、住宅在杨家坝的杨灿晟没有生育。旧时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杨灿晟即向住宅在万家坝的族兄提出要求:抱族兄之子为己立嗣。族兄家人经过商议,认为杨家坝乃本族之地,抱子过房立嗣可以,但杨灿晟应将万家坝“贞寿之门”原样迁建到杨家坝。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坊院连体”的“贞寿之门”
过继给杨灿晟为嗣的杨增午,字子运。任考腾录后,经议叙,又任监课大使职。到了民国时期,这里属江津县七星镇,其镇长就是此处的杨充光,当年曾有许多戏班前来演出,“贞寿之门”真是风光一时。
“全国叫‘贞寿之门’的地方本来就很少,像这种‘坊院连体’的‘贞寿之门’更是罕有,至今还没有看到媒体披露过第二个这样特别的建筑······”江津区作协的同志介绍,江津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长寿之乡,出现过一些百岁寿星。《江津县志》记载明清时有家族在高牙场的柳林坝、凤场的老房子、黄泥场的骆来山等建有百寿牌坊······但它们的形状都是单体的,且较小。这个贞寿之门,虽然藏在山村,但它对研究清代巴蜀建筑特别是婚俗和寿俗等很有意义。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江津区作协主席)
来源:上游号 庞国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