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津白沙镇全景
穿越历史时空有些印记被风雨侵蚀不见有些记忆却注定铭记一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军政机关也随之一路西迁。
这段时间里,江津白沙镇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和人文底蕴,成为了抗战文化大后方的一个经济文化重镇。
一时间,白沙镇集中了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等多家重要文化机构,大批文化教育界名流和师生汇聚并融入白沙,创办文教机构,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形成了白沙文化区。
因此,学术界将江津白沙坝与成都华西坝、重庆沙坪坝、北碚夏坝,一起合称为“抗战文化四坝”。01白沙“爱国市镇”抗战文化底蕴深厚
冯玉祥将军,曾称赞白沙是“最爱国的市镇”。
尤其在近代历史上,白沙儿女为民族独立和教育发展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在抗战大后方时期,更是从教育、文化、经济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清末民初,白沙镇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工商业繁荣发展的局面,随之兴办近代教育,女子教育走在了川东前列。聚奎中学,重庆市的百年书院,曾培育出不少的社会文化名人。
1911,武昌起义爆发,白沙首先响应,带动整个重庆地区的反清起义,史称“白沙首义”。激励了聂荣臻、冉钧、卞小吾、夏仲实等革命志士走上救国图强的革命道路。
聂荣臻 江津名人
冉钧
卞小吾
抗战时期,白沙作为重庆的人口疏散地和物资中转站,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为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棉纺厂、国华动力酒精厂、白沙水电厂等工厂的创办,为白沙镇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时,也为抗战前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
还有冯玉祥、宋美龄、陈独秀等抗战名人纷纷来白沙募捐讲学,更有郭沫若、黄炎培、梁漱溟、台静农等众多学术英才流寓白沙,促进了白沙人文荟萃的繁盛局面。
一次,冯玉祥将军来到白沙宣传抗日,对广大爱国群众发动了献金救国运动,在冯将军的慷慨陈词之下,白沙儿女捐献出了700多万元。
02游抗战遗址忆峥嵘岁月
在这段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白沙镇迄今还保留着重庆市最大的抗战遗址群落堪称是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博物馆一座满眼风光的文博城
01LIST聚奎书院抗战时期,白沙作为大后方重要的教育中心,汇聚了大量的知名学者,书院每周末都邀名人来校讲学,如冯玉祥、陈独秀、于右任、梁漱溟、陈可忠等。
02LIST陈独秀题刻陈独秀于1940年赠给邓蟾秋(邓鹤年)而镌刻于黑石山的鹰嘴石上。
03LIST七七纪念堂1938年春,聚奎书院为增办高中,由邓鹤年、邓鹤丹及诸子言等人捐款修建,抗战时期为私立新本女子中学校舍,许多内迁的名人曾到此讲学。
04LIST鹤年堂抗战期间,陈独秀、于右任、文幼章、梁漱溟等各界知名人士在此登台讲学或演讲,被誉为“川东第一大礼堂”。1940年,陈独秀曾在此寓居讲学三月。
05LIST卞小吾故居卞小吾(1872—1908),辛亥革命烈士,《重庆日报》创办者。抗战时期,该地曾作为军政部学兵营地。
06LIST张爷庙抗战期间,张爷庙曾是聚奎中学校点,接受了沦陷区大量流亡学生,也是堆放抗战物资的仓库。
07LIST国立中央图书馆旧址位于白沙镇高屋村遛马岗邓家大院,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40年,正式命名为“国立中央图书馆”,蒋复璁任馆长。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文化建筑遗址是白沙“爱国市镇”的文化之脉是中国人抗战历史中一份重要的“文化底稿”
在此可追忆往昔历史岁月缅怀革命先烈们作出的杰出贡献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来源 江津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