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去爬缙云山北坡参观转龙寺遗址,途中跟一位大爷聊天,这位大爷倒是见识广,说澄江镇以前有过一座古墓,是宋朝时期的一个县令,可惜的是修建还建房的是被公路占用,古墓进行发掘,本以为还可以看到墓碑,没想到来到古墓的地方就是一条公路。
来到苦塘沟就看到这一幕,感到有些失望,走到小区门口跟门卫大爷聊天,大爷当时就在现场。大爷说开挖当天有很多人围观,起初以为只是一座普通的平民墓,考古专家高兴地说是一座官墓。澄江镇一带自古没有听说过有出大官的,大伙听说是官墓都围过来看是那家人的祖先当大官,看到墓志上写有杨元甲三个字让大伙有点失望,澄江镇没有杨姓先祖当官的记载。
大伙失望之余还是对古墓有所期待,毕竟是一座官墓,想看着棺材里装有多少金银珠宝。看的人议论纷纷,正所谓有热闹不过来看一下还真不是正宗国人,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总盼望着能够看到棺材里能够带出点金银财宝出来,毕竟真金的大多数人没有见过,大伙挤在这里就是亲眼看一下珠宝。让大家失望的是打开棺材里面什么都没有,除了棺材和遗骸保存得很完整外几乎看不到有价值的东西。
普通人看不到金银珠宝感到很失望,但是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墓志本上的文字倒是一大收获。文字记载有杨元甲的生平以及官场任职情况,据说杨元甲还是宋朝进士,但墓志碑文上却叙述杨元甲从军入仕途。宋朝是重文轻武的年代,同等品级下文官出身的往往比武官更高一等,杨元甲从军又是进士,多少都带有点矛盾。
杨元甲,合州南山人,合川古时叫合州辖现在合川,铜梁少部,武胜清平一带,南宋中期从军。后跟随南宋大军南征讨伐川南乱党,归巢途中在江津县就职,出任江津县拊接,拊接翻译过来就是安抚接纳。拊接官职可能是临时增设,当时南征刚返回,可能有失散的官兵没能跟大部队返巢,需要专职的官员收容和接待失散的官兵,还有就是前来投靠的荒民。
收容工作完成后升任县令,杨元甲毕竟是行伍出身,县令没有点文化说不过去,但此时岁数已经过了最佳学习期,再加上公务繁忙更没有时间去学习。南宋是被大辽赶至长江以南建立的临时王朝,国库紧缺,只要交足一定的财物就可以买官。杨元甲已经是县令,买官就没必要,买个文官职称才是此时所需,索性就买个进士。
县官在当时的对应科举中榜为举人,所交财物为三千石,进士为五千石。按当时一品官年俸禄三千石来看,县令也就是正六品,年俸禄不过五百石。杨元甲为地方官多年,又是南征立功升迁,想必自身家底不薄,区区五千石应该拿得出手。杨元甲当时已经是县令,要是买个举人脸也过不去,最后心一狠就买个进士。
杨元甲在江津县就职几年后就调任南充县令,往下就没有详细叙述,杨元甲的职场巅峰也就在县令达到顶峰。杨元甲是合州南山人,最后为何安葬在澄江,又是个很大的疑问。有可能是官场失意而隐退,也有可能是时局动荡而归隐。杨元甲年老时进入淳祐年间,此时的蒙古铁骑已经入川,有骨气的都上钓鱼城,杨元甲已进入垂暮之年,战场无力不如归隐山间。
本以为专家们考古完成后只将随葬品带走,整个墓室和墓碑应该会保留下来。来到澄江镇后跟老人聊天得知墓碑也被拉走,若是看到墓碑上的文字还有后辈名录,有可能推测出杨元甲的来源。杨姓是中国古老姓氏,也是满门忠烈的一个姓氏。整个宋朝杨姓最强的家族杨业,史书上所描写的杨家将,杨元甲要是杨业的后裔那可有的吹了,可惜没有找到线索。
听到澄江镇有宋朝官员墓的时候兴兴而来,来到澄江镇后什么也没看见实在可惜,北碚区很少有古墓,除了水土镇的妃子坟可以吹一吹外,几乎拿不出像样的古墓来吹。唯一有古墓澄江镇却因修公路而拆除,北碚有古墓就没得吹了。在路边看到几座坟墓,墓碑两旁有石狮子把守,还以为是古墓,走近看时间是2010年,大失所望,不过澄江镇这里曾经有北宋官员墓,倒是一件很让人搞到意外的事。
来源:头条号 黄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