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2045|回复: 0

[人文历史] 江津文脉连载22:乾隆年间风水阵塔:两塔一阁连青龙

[复制链接]

55

主题

57

帖子

14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7
发表于 2022-7-18 16: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乾隆年间风水阵塔:两塔一阁连青龙——江津老城建设的顶层思路之二‍

几江半岛对岸最大的龙脉是缙云山。如果城市建在对岸,虽然北方位是高大的缙云山脉,靠山极佳。但缙云山脉是西南-东北走向,它同时属于城市西方白虎位,大凶。所以对岸叫德感——以德感之,使之勿动。这是江津乡镇中最佳吉名,对化解白虎凶星,效果极好,可见当年风水师们的智慧。有德感这一名字化解白虎,加上脉气遇水则止,几江半岛易完全处于玉水环抱之中,自然风水上乘。当然,任何吉地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几江半岛也是如此,它的软肋在白虎位鼎山高于青龙位塔坪路。对于这种城市格局,到清朝时,风水理论已日渐成熟,经过佛教与道教长时间的整合,堪舆界倡导建风水塔以弥补。“中国营造学社”对中国古域进行调研,汇集成《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的助手张驭寰先生出过风水塔专著《中国风水塔》,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研究风水塔的专著。对风水塔的历史沿革和分布、风水塔的分类、建筑材料、尺度、艺术装饰、各部件做法等,进行了论述。总体来说,南方风水塔多于北方,四川地区张驭寰介绍了28座名塔,数量上远高于其他地区。风水塔在隋朝已出现,作为佛塔的附属产品,但性质形象已大变。张驭寰说:“既不属于佛教系统的各式塔楼,也不能列为墓塔的范围,把它们归纳起来早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佛塔在宋以前是“一寺院建造一座塔,不建大殿,以塔作为主要崇拜物。”但佛教世俗化后,塔与寺院分离开来,“塔的佛性蕴涵向完全世俗繁华方面转变”,风水塔大行于世,“实际上就是由佛塔转型而改变了宗教性质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这种风水塔,民间称之为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文塔等,是对天地人关系探讨与实践的产物,它强调了“三才之间,地道为独尊”。风水塔的修建,四川重庆因山脉丘陵为多,成为风水师率先实践的土壤。清代乾隆时期重庆府只修建了3座风水塔,均在江津。即大塔(文风塔)、小塔(文风塔)、文星阁。清代风水塔修建数量,江北厅和丰都均为4座,居第一。江津3座,排名第二。

0acbec775d81b8c98ee768da928225dc.png
图注:四川重庆风水塔地域分布图,江津居重庆第二位。

不同的是,江津这3座风水塔,结成的是风水阵, 目的是补东南地势低洼,增强青龙地位。这与其他长江边的风水塔建造目的大不相同。古人认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地形不利于文风。大江东流往往“披沙淘金,竭尽英华,科名之不振,职是之故”。堪舆家们便想尽办法来弥补这种地理缺陷,于是借塔来阻止“水去沙尽”之困,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风水塔往往建在两河交汇处的岸边,即风水学的“水口”处。所以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等沿江分布着19座这类风水塔;长江流域在重庆内共有23座;嘉陵江流域从广元算起,共有9座;渠江流域共有19座;涪江流域共有29座。但江津不是。江津以城南鼎山文塔(白塔)和江津北岸高家坪文塔,加上城中心位置建造的奎星阁,两塔一阁,结成风水阵塔,“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

d1899cb8dfc4546db88fafd347504f48.jpg
图注:两塔一阁风水阵图,连接鼎山龙脉,培护东方青龙位。

清代四川一带建风水塔的目的,是为了“壮黉宫”,即教育。一旦进士人数减少,必须立即从风水上找出问题,并快速补进,这已经成为一方官员的政绩。江津这3座塔,《县志》图示为:南部的白塔,东部的文星阁,北部的文塔。而白塔位置,从地图上看,大概在今天的小塔位置。东部的文星阁,更象在名豪步行街,而并非现在的奎星广场。通过《县志》图,文庙北端有一“魁楼”,此魁楼极有可能是现在遗存的魁星楼,而文星阁在进士蹇滋善《修两文塔碑记》中有专门的记载:那是风水专用。

c56f7a0f0623353f928bef3a77e8399e.jpg
图注:两塔一阁风水阵在乾隆版城图上的位置。

根据《县志》记载,城南文塔在鼎山下,明代崇祯8年曾修建,乾隆甲寅年在公募与政府补贴的组合方式下,终于筹集资金,重修新塔,与圣庙(文庙)相对,此方为元魁星。江北文塔在圣庙的八卦艮方,与城南文塔丙艮相映,为荐元星,叫催官方。由于处长江北岸,又在山顶,工程量极大,费十数年方成。

641aab91a9f0f795bf8700d88cc64f97.jpg
图注:乾隆版江津县志记载,新建两文塔目的:培护风水,有益科举。

建成之后,《县志》叙述:“津邑文运较前数十年颇盛。”为此江津籍进士蹇滋善专门为建塔写《修两文塔碑记》。该记开篇即道:“风水之说儒者弗道,而山川形胜或有缺陷。古人陟巘降原,相度之际,未尝不继之以人力。”意思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山川风水之不足。

19e7af7208e0a232882fde11ffd2deda.jpg
图注:蹇进士所写《修两文塔碑记》。

“粹然儒者”曾受一县长,对于培植江津文风非常用心,“尤三致意焉”。最后在乾隆丁酉岁(公元1777年),“于圣庙落成之后,环视地脉,谓东南北三方稍陷,必大为培补,始足以崇礼势而壮黉宫。先于东门内建奎星阁,立著成效。侯曰未已也:鼎山之南,大江之北,当建两文塔。侯亲为卜地,诹吉兴工。”曾受一县长“历官四川阆中、綦江等知县,1762年任四川珙县知县,乾隆三十年(1765)调任江津知县,四年后升任合州知州”。在文庙建成后,随大家一同查看江津龙脉,有堪舆家认为东、南、北三方稍陷,受西方白虎位的鼎山压制,文风不振。所以提议在东门内建奎星阁,马上可以见效。特别强调,这个位置不是现在的奎星广场,那是文庙所在地。文星阁在县图的东门位置,即现在的名豪步行街。


b5b6bfcadf891d2438d6617fa4a4dc0e.jpg
图注:魁星楼与文星阁不是一回事。魁星楼在文庙后,城图标注为魁楼。

文星阁在县图的东门位置,即现在的名豪步行街。文庙建筑群标注有两座房屋,最北端有一座“魁楼”,即现在的奎星广场。而广场对面,是县衙门所在地,即现在的江津老公安局位置。所以风水塔“文星阁”,是风水专用。现在的江津地方学者没有审图,弄混淆了。后面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论述文星阁与魁星阁是两回事。曾受一却认为不止于此,提出在鼎山南部,长江北岸,当建两座文塔,才能达到效果。并亲自占卜取地,挑选吉时吉日动工。那时的文人,《易》是必修科目,对于堪舆之事,极易贯通。但好事多磨,“曾侯以致仕回籍,未获竣事。后复致书于邑人,期在必成。然屡兴屡废,讫无成功。”曾受一离职退休回原籍后,仍然未能成功。后来写信给江津县人民政府,希望建成。但提案屡提屡废,因为没有人民币,愿望无法实现。终于在公元1794年,进士蹇滋善同志未经县人民代表大会提案,直接诉之当时的一把手涂县长,并获得成功:“岁甲寅,余言于邑侯涂公,请公项若干,复募费重修,南塔先成。惟江北之塔,厥功甚距,费尤不赀,历数寒暑,而功始竣。制军孙补山先生,题其额曰:标建奎躔,自是而文风亦蒸蒸日上矣。是役也,曾公倡之,涂公继之,趋事者明经程诗钟、张光组,太学生何绣裳三君之力居多。捐赀以建碑亭者,则司马戴君登霄也。”该工程倡导的人是曾受一,落地的人是涂县长,出力的人是程诗钟、张光组、何绣裳,出钱最多的人是司马戴。涂县长,全名涂长发,江苏江宁举人,乾隆54年任江津县长,在任5年,公正廉洁,1795年升任眉州。

3b2cc01d5c0c5bcc07476c67290abd30.jpg
图注:《民国版江津县志》对涂县长的介绍。

司马戴同志家里很有钱,霍来宗同志在《团练乡勇碑记》中记载,戴君不仅“捐弃多金”,还“顾备丁壮数百余人亲为训练”、“制造枪矛千余件”、“铸大小炮位七十余尊”送给江津和重庆府江北厅,甚至“办蓑、苙各五千件,脚马两万件送营中”。但可惜,司马一姓在江津的姓氏大族中还排不进前十。参与《乾隆江津县志》修纂的江津几江人王家驹,乾隆37年(1772年)赐进士出身,行政级别为正七品散官文林郎(类似现在正处级),曾官广西平乐知县、任奉节夔州府学教授,《县志》收录了他写游城南文塔的文章《游鼎联宝塔记》。公元1779年夏初,王家驹带领40多人登南城文塔,地点在离城半里的聚宝山,也就是现在“云鼎阳光”到 “园丁大厦”一线。虽然刚刚进入夏天,换算成农历,相当于现在5月,气候已暖,有人打伞遮阳,从南安门到聚宝山这一段路,居然走得汗流浃背。

c5bc5483ea439fc165a45650496b12e3.jpg
图注:王家驹进士的《游鼎联宝塔记》。

走到塔下,塔前有大树,树荫广达数亩,树下还有小条石,可供休憩。塔很高,“望塔顶高数十丈”,以当时的测量工具,不易计量。塔基很宽,“周围约数丈”,“层有十三”,每一面都开有窗户。整个塔给人的感觉是“峥嵘拔地,突兀撑空”。第一层塔额上“嵌石刻四大字,所谓‘鼎联宝塔’者也”。

83738cac4bb349a5e682906bd2374ee3.jpg
图注:《游鼎联宝塔记》对塔外观的描述。

登楼过程,路径狭窄,拾级而上,“后人持前人脚,前人履后人项”,颇为艰难。塔楼每层四面门洞大开,越上光线越好,“披襟挡风,觉透体清凉”。登上最高层俯瞰,“下地烟霭霏微,杳若无际,飞鸟过者,延视其背”。攀窗四望,“遥见鼎山耸峙,几水环流,华盖诸峰,如翠屏罗列。城堞参差,田庐隐见,尽在其下。吾津胜观也!”突然就发现:王家驹登聚宝山“鼎联宝塔”是1779年夏天,涂县长建南部白塔是1794年,前后相差15年。这15年“鼎联宝塔”不可能就垮了重建。意思就是,“鼎联宝塔”与风水白塔应该同时存在。那么问题来了:风水白塔在哪个位置?蹇滋善《修两文塔碑记》中虽未明确指出,但《乾隆县志》记载是:“在鼎山下与圣庙相对”。按照《乾隆县志》“在鼎山下与圣庙相对”,那么从南安门往山上遥望,必在现在塔坪路与燕窝穴街向南部延伸的两条线之间,也就是现在的江津融媒大楼到生活林之间的范围。这里就是聚宝山。从园丁大厦,经燕窝穴街上,到达南门,这一线,曾经是江津传说中的风水宝地,杨氏家族从放羊娃,到重振家族雄风,成为江津望族,靠的就是祖坟埋在这一线的风水穴位上。

dff9e7bae989e7aa1946a2de165c46e9.jpg
图注:从现在奎星广场向聚宝山望去,“鼎联宝塔”位置在塔坪路园丁大厦以下。“小塔”应该是新建白塔位置。

“鼎联宝塔”,《乾隆县志》未载,但距南安门,仅仅“一里许”。当年这里是一片荒山,甚至是坟山,直线距离短,但羊肠小道,爬上去还是要费一番周折。换一个角度,如果聚宝山已经有一座13层的宝塔,是不是某种程度上已经充当了风水塔的角色?这种情况还有必要新建一座么?《乾隆县志》记载,南部文塔有新塔和旧塔,旧塔建于明崇祯八年(1632年),没有明确标注地点。新塔建于1794年,相差162年。幸好《民国江津县志》对旧塔有记载:“明崇祯八年建,今撤毁。”那么“鼎联宝塔”呢?《乾隆县志》未载。重新查《民国版江津县志》,赫然出现“县文塔有三”字样。(一)“一踞鼎山,其形较小,中实,俗名‘小塔’。”这是当年曾受一卜定的风水塔位置。现在高德地图上还可显示“小塔”地点。(二)“一峙武城后,俗称‘大塔’。中有蹬道盘旋而上,如入云霄。”这与王家驹《游鼎联宝塔记》所载吻合,为“鼎联宝塔”。(三)“一屹立大江北岸高坪,近石佛山。势极峥嵘,与峙武城后者,相竞崛起。”同时记载了城中塔池胜景:“天日清朗时,三塔之影咸倒入城内菱塘中。自塘岸观之,一一可见。故邑中风景,夙称‘菱塘塔影’为胜。”江津确有三塔,但即便《民国版江津县志》,也未解释“鼎联宝塔”的来由,殊为可惜,说明编辑极为粗糙。但“菱塘塔影”,作为江津胜景,留下了史记文献。

e84bafcaba2360ed5066421d12ef7e9f.jpg
图注:民国版江津县志对三塔的记载。

《江津乾隆县志》的编修,脉络很清晰,从明朝开始,历经四次才完成。《四川地方志》570页至571页载: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杨元吉县长拜访本县名士杨彝(明正德十四年举人,翌年成进士,历官云南道监察 御史、浙江清军御史、贵州巡按御史、江西吉安府知有、河南按察司副使等},请他出面总领纂修县志,当时纂成县志二卷,但未能刊刻印行。到乾隆33年(1680)还能见到手抄残本。康熙十九年(1680),县长王躄聘本县名士龚懋熙(明朝崇祯进士,宫太常博士,入清不仕)出来总其重修县志事,书成,仍未付梓。雍正年间,县长王朝选曾依据龚懋熙版本,重辑县志五卷,至雍正十一年(1733)成书,依然未能刊刻印行。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1),曾受一在县中寻得以上各志的抄本,取而阅之,遂为补缺订伪,纂成县志21卷,然后由进士王家驹参与校阅,于次年夏天付之梓行,总算完成。原刻印本迄今仅见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一部。明朝兵灾之后,《重庆府志》已残缺,仅剩下长寿、南川、綦江、江津、永川五县之志(当时重庆府共领三州十七县)。说明江津县志从明到清,一线贯之,未曾断裂。从嘉靖十九年(1540)到乾隆三十二年(1761),221年断断续续编修,居然都没有注明“鼎联宝塔”的建造时间和目的,实为一大疏漏。

3a7850a9193fe69b9a5a130e970674f1.jpg
图注:成化《重庆府志》在明兵灾之后,只剩下五个县志保存,其中就有江津。

如此可确定:新建白塔在鼎山脚下,地图上的“小塔”,位于“鼎联宝塔”西边。而大塔,应该是可以攀登的“鼎联宝塔”,在塔坪路武城后。“鼎联宝塔”虽然不是曾受一县长亲自卜定的风水塔,却依然达到了培护东方青龙的效果,这说明前朝已经有风水师在做这件事。另外,有少数江津地方学者,认为风水阁是奎星阁,则明显错误。此风水阁在《江津乾隆县志》上是文星阁,位于东门,是新建,不是南门文庙。现在奎星广场上的奎星楼,是南门文庙建筑的一部分,不是培植风水所建。曾受一县长在鼎山脚下查穴卜地所建白塔,自然选在龙脉穴位上,着眼于全局。原有的“鼎联宝塔”,也处风水线上,但当年建筑理由,却未明示,今人难以知晓。可惜,三塔已不见踪影,文星阁荡然无存。荷池已毁,“菱塘塔影”,无一可见。高家坪文塔因抗战时成为日本军机绕道江津轰炸重庆的航标,国民政府陪都防空司令部下令炸毁北岸文塔。2010年,江津第三次文物普查,将高家坪文塔遗址列为”抗战遗址“,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很灵,江津建塔后,立即文风昌盛,屡中进士。
作者:谭蘅君、谭云籍  中国教育学会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之地域文化篇》。地域文化研究遵循“用古人思维,还原古人智慧”,重建先贤历史文化现场的原则。至于古人思维是否科学或得当,留给后人评断。我辈暂做抢救与还原工作。
b7b0f9e597ec6ac41dfad9f8b11e8c50.jpg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文化作文”公众号:whzw99999
一 、品质大赛:“孔子杯”第17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命题工作8月正式启动,9月中旬结束,由大赛组委会审定后,于9月29日正式公布。敬请期待!
二、品牌赛事:“第16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第四届全国特级教师大赛及第三届超特赛”,定于12月7、8、9三天,在湖北公安第一中学举行。第15届优质课大赛66位选手参赛,创造了中国六代教育人同堂绽放的奇迹:教坛名宿中语会副会长特级教师史绍典(72岁)+清华附中特级教师韩军+新西兰坎伯雷特大学王克强教授+9位特级教师+17位高级教师+2位校长+1位教研室主任+一线名师+青年才俊=上课教师从40年代到90年代跨越新中国50年,六代教育人共同演绎“文化课堂”。六代同堂,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是首次。

三、基地学校申请: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基地学校,全面接受文化作文写作教学理念和文化教学课堂操作系统,既能快速提升学生分数,又能夯实学生素质,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效结合。开学在即,欢迎各教育局、全日制学校申请。文化教学基地学校垂询电话:谭老师  13527539810
四、赛事申办:文化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背景下的教育追求,欢迎全国各地教育局、教育集团、学校等积极申办“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暨特级教师大赛”,推进当地教育文化化进程,快速适应文化复兴时代的教育升级与课改提质。组委会垂询电话:谭老师  13527539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14003427号-5
Copyright(c) www.E47.cn Since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