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的江津“红衣大炮” 封林 摄
日前,笔者参观中国三峡博物馆时发现,馆内陈列着一尊江津生产的“红衣大炮”(又名“三将军”),这是一尊威震巴渝的大炮。
大炮前的说明文字写到:“明代城防大炮。明末,重庆官府为阻止、镇压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打重庆,在江津制造城防大炮‘三将军’,安放于重庆千厮门炮台街(今沧白路)。炮台用条石砌成,方圆约十丈、高八尺。”
古代县城,一般而言大多只有4座城门,多的6座。而江津县城,除按一般规律开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外,还以县城地势之形态,沿江又增开5座城门。一个县城有9座城门,很是罕见,京城也不过是9座城门。在清末民初,巴蜀中有句民谣:“綦江县城烟多,江津县城门多。”江津县城的9座城门分别是东埠门、南安门、大西门、北固门、小西门、临江门、嘉惠门、通泰门、迎恩门。9座城门上都建有城楼,特别是东西南三处城楼最为雄伟壮观,四周城墙上设大炮台8座,小炮台10座,每个炮台上都有两米长的被称为“铁牛儿”的“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明朝后期传入中国。所有类似设计的火炮都被中国统称为“红夷大炮”,也称“红衣大炮”,在引进该类火炮后不久,就被我们成功仿制。“红夷大炮”在设计上与当时我们自己的火炮相比,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整个大炮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3米左右,口径110毫米至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
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六万后金军气势汹汹,围攻孤城宁远。不足两万的明军凭借当时最先进的新式火器——“红夷大炮”,电光火石之间,山崩地裂,城下人仰马翻,血肉横飞,“火星所及,无不糜烂”。后金军猛攻十二天,一无所获,被迫撤退。这是明军首次击败后金,军心复振,朝野欢呼。在随后的宁锦之战中,“红夷大炮”再次发挥巨大威力,助明军大胜。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皇帝给北京的“红夷大炮”取名“神威大将军”。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后金在沈阳利用俘虏过来的工匠,成功仿制了西洋大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
山高水险的山城重庆,自古以来都是易守难攻的。到了明崇祯末年,朝纲不振,各路义军揭竿而起。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再次拉起造反旗,率60万大西军自鄂入川,一路过关斩将,直逼重庆。明军心惊胆颤,急忙中想到需要铸三门大炮。由于重庆城不能生产这种大炮,明军便在江津铸好,用船运到重庆。明军把守城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三门大炮上,分别命名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企盼这三门大炮犹如三员虎将,坐镇重庆。三门大炮的外形酷似,但其口径尺寸略差别。第一门大炮,口径为一尺八寸;第二门大炮,口径为一尺六寸;第三门大炮,口径为一尺四寸。
“大将军”火力威猛,坐镇在南岸大佛寺与白沙沱之间的一俗名“石龙过江”处的上首,临江据险,面对水路,直指长江,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慨。“二将军”坐镇江北,作为渝城第二道防线,但从朝天门运送过江时,不幸深坠江底。“三将军”雄踞重庆千厮门炮台(今沧白路洪崖洞上),封锁两江,其地得名炮台街。
炮台街是半边街,临江一面是悬崖,没有房屋,“三将军”正好对着朝天门河坝,可以封锁两江。有了这“三将军”,明军以为重庆城就可以固若金汤。哪知道张献忠在铜锣峡古阳关处受到明军阻击后,临阵变法,出奇兵袭江津,取陆路从佛图关大破明军,占领重庆。从此以后,清政府为确保重庆城不破,这才在通远门处筑炮台,置大炮。五福宫桂香阁有炮台,正是因此而来的。虽然“三将军”在这次战争中没有直接发挥作用,却使张献忠不得不绕道而行,岂不也证明了“三将军”的巨大威力。
20世纪50年代,“三将军”被运到枇杷山,安放在博物馆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如今,又威风凛凛地矗立在三峡博物馆,作为历史的见证。300多年来,这尊“三将军”从“出生”到现在,尽管没有真正在战争中放过一炮,却给重庆城留下一个“炮台街”的街名。而且,在洪崖洞还真有这么一门大炮,以及在古炮台遗址基础上复建的炮台,大炮上铸有“大明神炮”四个字。当然这门炮是复制品,唯一的真品陈列在中国三峡博物馆。
“三将军”雄踞重庆,威镇巴渝。相传江北溉澜溪下有座人头山,山上常闹鬼作乱,致使船翻人亡,惨剧屡见不鲜。为荡平妖魔鬼怪,“三将军”大发神威,一炮打去,将世道归于平安。据说,这一炮还威及人头山背后,那里不属江巴二县管辖,而归长寿县所有。于是,民间留下了一句土语:“炮打人头山,子落长寿县。”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三将军”从江津运到重庆驻防后,有一天,巴县衙门接到一封长寿县衙门的公函。公函说,长寿知县岳丈家被巴县炮台街的炮打了,要求巴县衙门查明情况,尽快给个说法。巴县知县看后,感到莫明其妙:炮台街离长寿县衙一、两百里,炮咋打得到那么远?他派出班头到炮台街调查。炮队的千总得知公函后也大为诧异:“咋个可能哟?‘三将军’打得最远的,也不过十来里,啷个就打到百里之外的长寿去了?”他回复说:“那天,‘三将军’试炮,一共打了三炮,有两炮打在溉澜溪人头山下的江岸上,炮弹落在靶标中间。只有一炮打歪了,打到人头山上去了。啷个可能打到长寿大老爷的岳丈家?”巴县知县听了班头的调查情况,也感到疑惑不解,只得发函给长寿县作了解释。不久,长寿县衙回函来了,说是巴县江北镇人头山是长寿知县买的地盘,他的岳丈住在那里。巴县打炮,岳丈家的牛圈被炮打了。师爷在写公函时,表述不清楚,才引起了误会。
300多年前的明朝时期,江津就造出了当时威力巨大的新式火器——“红衣大炮”,不能不说江津制造业技术的发达。这就不难理解,2003年,评选出的100名重庆市历史名人中,江津有10名入选;10位重庆籍两院院士中,江津占了6位(整个20世纪的中国两院院士中,是江津籍或曾在江津求学的院士达16人);在抗战期间,寓流江津的政治名流、社会贤达、鸿儒学者有60余人……从欧洲的“红夷大炮”到明朝的“神威大将军”“大明神炮”,再到后金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红衣大炮”,江津铸造出的“三将军”,穿越历史风云,跨越五洲四海,如今走进新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