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13021|回复: 0

[本土文学] 古镇的生活——儿时油溪的记忆

  [复制链接]

2357

主题

241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771
发表于 2023-5-18 09: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油溪古镇消失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的油溪镇是在原来古镇的原址上旧城改造新建的。曾经的油溪古镇,就是现在的江津区油溪镇。过去的几条老街仰肢八叉地躺在江津区城长江上游与璧南河的交汇处,在1956年夏季长江发大洪水,滨临璧南河边的板板街和板凳街的河坎垮塌之后,才在火炮街之尾灾后新建一条街,叫新街。原来古镇最热闹繁华的地方是龙船巷子和河街,没想到后来转到新街来了。
981a52e7d1db6ad0456f3e1a5a6e32a0.jpg
大凡在江边的古镇,都是以江河为主要交通载体时的重要节点,油溪古镇也是这样。大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一条经川黔通往成都的古道,在油溪这个地方形成渡口,油溪古镇就形成了。以后,古道分流衰落,油溪古镇作坊业兴盛了几百年。我们小时候看到江边老街的老房子,大多是清朝晚期或民国初期建的,大概是因为从1850年至1949年100年间,油溪古镇经历5次大火和长江5次大洪水的毁坏,房屋的结构简陋。另一个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油溪古镇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庄园,都建在远离老街的山坡田土上,如:后来成为油溪中学校舍的——罗氏庄园,区公所大院也是姓罗的地主大院。只是后来建的新街,把这两处过去的老庄园连成了一体。

e7ede24e3e4c6cf301f7145fb2b28deb.jpg

打一出生,我就生活在这个古镇上。如今,古镇已经消失这么多年了,常使我感到惊诧,只要闭上眼古镇的原貌,包括一处房子、一步梯坎、街道的一个转角,会非常清晰地闪现在脑海里。可以说,我身体中的每一细胞都烙下了古镇的印迹,每一滴血都蕴藏着古镇的味道,古镇与我的生命已经连结在一起了。在我的生命里古镇永远不会消失。现在回想在古镇儿时的生活点滴,格外感到亲切。1968年初,我8岁本该读小学了,却遇到麻烦。那年月正在搞“武斗”,正是全国乱的时候,很多年后都纳闷,好好的一个国家为什么非得弄乱呢?我当时正在油溪小学旁上幼儿班,看着一茬茬的大哥哥大姐姐背着书包上小学,心里羡慕,也想背着书包上学。那时人虽小,还是知道民办小学不好,就像现在的人都争着读名校一样。读公办还是读民办小学要进行考试,在幼儿班的考试题是数数,能数100数的,读油溪小学,数不了的读民办小学,从小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当时,油溪镇共有四所小学。一所是公办的油溪小学,一所是镇办的民办小学,另一所是五厂办的子弟校,还有一所是隔着璧南河跟我无关的下嘴小学。我父母是五厂的,按理应该读五厂子弟校。那时,招生有一个就近读书原则,为了照顾我的弟妹读幼儿班,父母希望我读油溪小学,但是,罗校长不同意。中间发生一个插曲。罗校长老家是长冲公社农村的,一年前的一个夜晚,罗校长带着两个农村人来到我家,我已经上床还没有睡着。什么事呢?罗校长老家的生产队好不容易搞到一点“氨水”,这东西那时翘,是宝贝啊,却愁没有装的物品,想到了五厂有空汽油桶,于是,罗校长找来了。我父亲是五厂的供销科长,汽油桶自然是管辖范围的事。氨水有很强的腐蚀性,装过氨水后,桶不能再装汽油就报废了。那时人们的原则性强,不会为私利而放弃原则,我父亲没有同意。那年月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夹杂着这么复杂的利益。要是现在巴结名校校长,主动投怀送抱,就是几个汽油桶,多大一点事呢,这种事求之不得呢!人的报复心是很强的。一年后,为我读油溪小学的事,父母与罗校长进行了理论,谁心里都清楚有汽油桶这事不说出来,不管怎么好说,罗校长就是不同意。罗校长的话里有瑕疵,拒绝的理由有一句话:就是就近招生原则。我们住家离五厂子弟校近,又是厂子弟,理所应当去读子弟校。我母亲抓住罗校长这句话反问,说,油溪火车站离油溪小学比我家远,为什么刘站长的儿子读了油溪小学,罗校长憋红着脸大嗓门开始支唔起来。就这样经过一番不愉快的周折,我才读上了油溪小学。几十年后的同学会上,有同学问我一个疑问,说,在五厂的子弟里就我一个没有读子弟校,然而在油溪小学里就我一个人是五厂的子弟。我笑了笑,故弄玄虚没有回答,弄得这个同学问过之后还是一头雾水。五十年代成渝铁路通火车后,长江上的江运就衰落了。九十年代高速公路建成后,火车衰落了,油溪火车站没有了往日人来人往的景象。这是时代的进步。江运衰落,油溪的河街没有往日的繁荣热闹景象,但每天早上到上午还是会热闹一番,那是卖菜的地方。

ed7709984f51f3c3700d0bfc990ffbe2.jpg

古镇的菜市在河街。每天天还刚有点麻亮,远处的农民背篼里装着自留地中种的蔬菜就赶到河街的菜市来卖菜,苦巴巴地祈望换点零花钱买两斤盐巴、打一瓶煤油回去过穷日子。天完全亮,买菜的人陆续来,这时菜市就挤满了人,街上就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那时的菜市只能卖蔬菜,鸡鸭猪牛兔肉是不能上市买卖的,当时,这种交易被称为是“资本主义尾巴”。镇政府成立“市管会”,专门管这些事。1972年的开春季节,学校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参加了市场管理活动。学生们很幼稚,也很认真,把卖鸡鸭猪牛兔肉的,当成是资本主义行为而严加管理,在河街的背街小巷里,把这些卖黑市肉的人到处追得鸡飞狗跳的。多年后想来,自己都感觉滑稽好笑。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学生把一个卖黑市肉的妇女追到染坊上面的文化街来,这个妇女跑不动了,回头看我们当中的女同学有一个认识的,就主动套近乎,说,她妈给她打过针。任霞的妈是油溪医院的医生,脸一下红了。站在旁边的叶天祥同学开始嘲哄,我们几个年龄小一点的跟屁虫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好奇,跟着起哄,那个妇女趁机背着背篼跑了。几十年后,我还想得起这件有趣的事,只可惜叶天祥这个捣蛋的调皮头一直没有信息。有人说他到新疆谋生去了。

5ea0151590f60ef9f8d80daf26cd108d.jpg

菜市上鸡鸭猪牛兔肉菜市上不许卖,河边小渔船打的鱼,农村人在田里捉的黄鳝,是允许上市卖的。油溪卖黄鳝只有一人,四十多岁,酒糟鼻,嘴里经常喷出酒气,说话大大咧咧的,每天坐在菜市蔬菜公司旁边的梯坎处卖黄鳝。奇怪的是一个菜市就他一个人卖黄鳝。后来听人说,他无职无业,就靠花黄鳝养活一家人。他把菜市上卖的黄鳝全收了,自己一个人独家经营。我去买过几次黄鳝,临出门,母亲交代:眼睛要看着花黄鳝的手。开始我不明其意。花黄鳝的人工具非常简单,就是一张凳,一头露出钉子头——挂黄鳝头用的,然后是一把刀,身边放一个桶,跟其他花黄鳝的人不同,桶里装有很多水,混有许多血水看不清桶底。这种现象现在花黄鳝的都没见过。花黄鳝的人把卖的黄鳝倒进桶里,就坐在凳上开始花。我疑心花黄鳝的人没有把桶里的黄鳝抓完,或留有一两条是可能的。我从没有去揭过谜底。1974年间,古镇有一个“化骨鳝”的传闻。说一个农家孩子在田里捉了黄鳝,其中一条大的,鳝身发黑,回家花来吃了,第二天,这个农家孩子的床上人化成了一摊水,是人吃了花骨鳝的缘故。听着很恐怖。这以后,我再到河街花黄鳝,在回家路上没人的地方,就把盅里大块发黑的鳝段捡出来扔掉,怕是吃到化骨鳝。其实,化骨鳝只是一个传说,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c5cbcb6c8ff1abdb0197418e3b4fe824.jpg

岁月不留情。现走在油溪的护河堤上,就是当年菜市的地方,不由让人联想到很多。当年菜市上卖的菜是农民辛辛苦苦种来,披星戴月担来或背来卖的,管理者还要东挑鼻子西挑眼地查“资本主义尾巴”,那时上市的菜都是“绿色”的。而今市场上卖的菜被过量的化肥农药侵染,上菜台前还要“漂白”,菜是好看了,让人买回家吃得“惊心动目”的。这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天天都要碰到的问题,让人不敢去多想。与现在家里烧天燃气的两眼灶不同,我们小时候几乎家家都是两眼灶,只是一眼是炭火,一眼是柴灶。煤要掏钱买,柴可劳动拾得,各家孩子到野外去捡来烧,捡桉树叶是其中之一。从古镇烈士墓到火车站之间有一大片按树林。那时人们并不关心绿化问题,也不关心铁路边的树林与火车安全运行的关系,只在意这一颗颗笔直的桉树上长出的茂盛树叶。桉树叶是比较好烧的,因为生有一种树脂,助燃。所以,平常桉树林里总有人捡树叶。最早捡桉树叶的方式比较费劲。捡桉树叶的人背着背篼,见地上的树叶弯腰用手去捡,腰弯得深很累,还常常把背篼里的树叶倒出来。后来发明一种简单工具,做成铁丝铅,把粗铁丝一头磨尖,一头弯成柄状,长度跟手拐差不多,人站着见树叶拿铁丝铅穿上,有十来张树叶用手从铁丝铅上取下放入背篼里,这个铁丝铅平常用起来不用弯腰方便实用。但是在林中抢树叶时就不行,快不了。掉树叶最多时是夏天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夏天出现几天特别闷热之后,天上突然从北边飘来一片滚滚黑云,然后就是狂风大作,刮得满地垃圾乱飞,遮天蔽日;桉树不停地摇弯腰要断似的,树叶间摩擦发出哗哗的声响,有时还会“劈叉”一声,树丫枝断掉在地上。这时,只见一片片的树叶飘落下来,在地上翻滚。这是捡树叶的好时候,只见捡树叶的人从四方汇集而来,开始满地疯抢,铁丝铅长了不听使唤,动作慢。以后人们改进,把铁丝铅做短只有50厘米长,捡树叶时弯点腰,穿起树叶来麻利多了。这样再遇暴风雨,树叶捡了大半背兜时,雨点劈头盖脸地洒来,光着脑袋赶紧跑,跑回家大多数时候衣服全被打湿,但心里却是高兴的。那时的孩子在家里要参加家务劳动,要勤劳持家,培养了勤劳的品德。现在的孩子一生出生就泡在各种食品里,参加各种培训用知识“填鸭”式地灌,哪有时间去劳动,家长哪有闲功夫安排去劳动。所以说,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不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久而久之,品德如何树立。这会成一个社会问题。九十年代末期,油溪古镇旧城改造后,随着旧址的消失,儿时的记忆反而越来越清晰地时常在脑海里闪现,让人非常怀念儿时的美好时光。
2023.05.15
fda8187162d644a778afed10621d5722.jpg

作者简介王健,笔名王慢行,写有:短篇小说《那片不变的土地》《过坎》,中篇小说《走进军营》,散文《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梦中故乡》《麻纱桥挑河沙》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