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6228|回复: 0

[人文历史] 1956年,聂荣臻回江津老家,到母校参访看到一个空房子,大失所望

  [复制链接]

1841

主题

1863

帖子

901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014
发表于 2023-6-9 14: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1986年,四川人杨辉宗到了北京,他要跟着江津县的领导去拜访一位大人物。在北京西边的玉泉山寓所,杨辉宗见到了开国元帅聂荣臻。杨辉宗的外公唐庶咸和聂荣臻元帅的母亲唐雨衫是同胞兄妹,聂帅算起来是他素未谋面的表叔。
得知从家乡来了客人,聂帅坐在轮椅上,很高兴地举起双手表示欢迎。老人家深情地说:“我也想念家乡呀!我1955年回去过,那次是为了军工生产,到了江津,住在城关,两天就走了……转瞬又是几十年了,我想念家乡呀,但不得回去,人愈老愈想乡情呀,很想家乡,现在年纪大了,也不能动了,想念也是空话了,也不能回去,唉!托你们向乡亲们问好……”他又说:“我这个情况,动都动不得,老了,88岁了,20岁离开家乡,68年没有回到家乡了。”
聂帅这是想家了。
aa96f05170e642afba813c88f9976d1b~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聂帅与表侄杨宗辉


1919年秋,在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下,聂荣臻怀着变革现状的热情,也决心去法国勤工俭学。聂荣臻的这一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舍不得他远离家乡,担心他漂洋过海会不会有什么意外。
最终,聂荣臻以自己上了当地军警的“黑名单”,“在家有被捕的风险”为理由,说服了父母。父亲只希望儿子能有点出息。尽管家境贫穷,家里还是找几个亲戚,筹措了三百块银元。聂荣臻就这样先到重庆,通过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到法国领事馆办了护照。
在法国,聂荣臻走上革命道路,回到国内后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从此再也没回过家。
离家的那一天,母亲将一坛醇酒埋在院子地下,说好等他回来时挖出来,摆酒接风。“荣臻,啥子时候能回来?”母亲问。
“多则5年,少则3年,我就会回来的”,离开家的青年没有想到,此一去,他再也没能踏进这道翠竹掩映的院门,父母也就再也没能见到自己唯一的儿子。
1922年,聂荣臻从海外寄回一封家信,至今仍保留在聂荣臻元帅纪念馆。
父母亲大人膝下: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狂!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
叩禀
金玉安
男 荣臻跪禀六月三号
拳拳报国之心,让人读来肃然起敬,但其中流露的,又何尝不是对家人的一份歉意。
b8262225315b4bc78611998eacb53cff~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海外留学时期的聂荣臻


1955年,即将分管全国科学工作的聂帅到西南调查军事工业的情况,顺道回了一趟江津。在多年后的回忆录中,聂帅用寥寥几笔表达了当时的心境:
“回到家乡,真是思绪万千。我的父母和许多亲朋故交已经去世,我默默地思念他们,但最使我思念的,是那几位为革命而牺牲了的同乡同学。那次回家,我到了江津中学,一到学校,钟汝梅、戴坤忠、傅汝霖、吴平等烈士的形象,立时浮现到我的眼前……”
那次回家,聂荣臻甚至没抽出空来回去家乡,看一看自己的亲人。这么些年来,聂帅经常会念及老家的亲人。1958 年,他的表妹夫龙庆云到北京探亲,住在总后勤部,准备去探望他,最后考虑到他很忙,就没有去见。后来聂帅知道这事,多次面露愠色地说:“龙庆云来北京,我的门槛都不跨,北京这么大,莫非我能找到你吗?”
这回见到老杨辉宗从老家来,聂帅一再问“老家还有什么亲人”,聊着故人的名字、往事,聂帅兴奋地说:“对啦,对啦!——有亲戚来了,真有意思……”
当杨辉宗当转达自己母亲对聂帅的问候和祝福时,老人家说:“我大她四岁,还记得,小时候我们常玩。她们先住在桂花屋基,后搬家到柏杨屋基,那时经常来往嘛,说起来这是60多年前的事情了……谢谢她,谢谢她,我也向她问好,希望她也很好。这些老亲戚没有什么人啦,能活到现在也不容易呀,活着也不得见啊!”
聊着聊着,聂帅又聊到了1955年那次回江津的情形,跟回忆录中的无限感慨相比,闲谈中,聂帅显得有些“怨气”。原来,那次回江津,聂荣臻仅仅是在工作之余逗留了两天,住在县城。回家去看看是来不及了,聂帅只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回母校江津中学看看。
结果,当聂荣臻去到江津中学时,看到的却是一个空房子,不仅过去的老师同学没请来,连当时的师生都见不到一个。地委书记为了顾及聂荣臻的安全,提前做了清场,教员、学生都“清”出去了。跟杨辉宗谈及此事时,已经88岁高龄的聂帅,还记得当时的地委书记是个山东老乡,“把师生们通通都赶跑了,莫名其妙……”
虽然知道地委书记是出于安全考虑,但聂荣臻还是很不满意,“那时都解放了,又不是白区,解放以后了嘛,去看一看同学嘛,我也是那所学校的嘛。结果,看的是空房子,真是大失所望。”
后来,聂荣臻见到了过去守门、搞收发的老李,“我们互相还认得出来,真高兴啊!”
革命先辈们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牺牲了与家人的相聚,好不容易能够回到家乡,最想的就是见一见故人,接触接触家乡的群众。可是,总有一些地方干部自作主张,将他们与群众隔离起来,这样的行为,的确让他们颇为生气。
a437ec1181874d14b2d6da42b7fa9644~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暌违32年之久的韶山,6月26日晚上在松山招待所请亲友吃饭,有长辈、老师、亲友和当地干部,有老党员、老自卫队员跟革命烈士的亲属。毛主席环视了一下到场的亲友,脸色突然沉了下来。
“碧珠怎么没有来?”毛主席边问边在人群中继续找寻,负责请客的当地干部无人应答。在确认没有看到要找的人后,毛主席继续问道,“毛碧珠怎么没有请来?”相关干部面面相觑,还是谁也没有回答。
在一阵沉默后,毛主席第三次发问,“我让你们请我的亲戚朋友,为什么不把毛碧珠请来?”语气明显比前两次更重了,村干部知道毛主席已经不高兴了,只得低声说:“碧珠是富农。”
毛碧珠是毛主席的堂弟,两人年纪相仿,从小就是要好的玩伴。毛主席好不容易回一趟家,自然想见一见这些故人,可相关干部却因为毛碧珠是富农就不邀请,又怎么能让毛主席不生气呢?同样的道理,聂荣臻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只是去看了一眼自己的母校,却让他看到一个空房子,什么人也没有,失望的心情可想而知。
两年后,杨辉宗再次到北京,见到了表叔聂荣臻。此时的聂帅已经90岁高龄,健康状况也不如以往了,原本医生担心他心脏难以承受,不建议他见家乡来的亲人。但聂帅得知表侄来了,坚持要见上一面。对于上了年纪又久居在外的人来说,有什么比见到家乡的亲人更让人兴奋呢?聂荣臻虽高为开国元帅,也难免人之常情。
见面后,聂帅便亲切地拉起了家常,问这问那,问江津聂家还有哪些亲人?唐家的亲人都好不好?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家乡亲人的一切。
聂帅问杨辉宗认不认识他二叔聂奎录?杨说:“聂奎录是我的二姑公。”聂帅连连点头称:“是的,你应该称他二姑公。”谈话中,聂帅表讲起了聂家和唐家过去。他说:“过去,聂家和唐家都是比较有声望的大家族,不过败也败得早啊!你外公唐庶咸是我的大舅,他是个本份人,不抽大烟。唐海潭、唐富华都抽大烟,这个家败得很早……”
接着,聂帅聊起了自己的表妹,也就是杨辉宗的母亲,“你回去给你妈说,望她好好保重。不容易呀,她只小我四岁,告诉你妈,我都好,就是腿不行了。”
1988年,江津正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聂帅听说后关切地问杨辉宗:“今年江津灾害很重吗?什么灾?” 杨辉宗回答:“先是冰雹,后是旱灾。”聂帅又问:“收成减少了吗?” 杨辉宗告诉他全县上下都采取了措施,经过抗灾和大种晚稻和再生稻等,估计不会有大的减产。
聂帅这才松了一口气,深思片刻后说:“还是要修水利呀!江津的溪河多,要配套发挥作用,不然会经受不起水旱灾害。”后来他得知家乡建成蓄水1700万方的清溪沟水库,便高兴地为水库题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聂帅还多次告诫到北京看望他的当地领导,要花大力气抓好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一再强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国家,还是省市,特别是县里头,都应把农业搞好才行。”当他知道江津粮食连年丰收,生猪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增加,公路建设和水力发电等都获得新的成就时,就高兴地对县里的领导同志说:“这都是你们和家乡人民的努力啊!”
1989年4月26日,杨辉宗同同乡唐昌放去北京看望聂荣臻。此时的聂帅已是年过九旬,身体很弱。唐昌放说:“我们受江津县委、县府委托,来看望两位老人家,祝老人家健康长寿。”聂帅夫人张瑞华老人高兴地说:“谢谢,谢谢。”
0d2009a259c249d38012a5aee0bb2258~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聂帅与杨宗辉(后左)、唐昌放(后右)


聂帅详细询问了家乡的情况,又问了杨辉宗母亲怎么样,得知都挺好后,才放心的点点头。这时,唐昌放恳求聂帅对江津送去的广柑别再给钱了,说这是家乡人民的一点心意。你儿子听了这话后说:“感谢你们,你们的情我领了,但是广柑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我不能白吃……”他又指着杨辉宗笑着说:“他带来的可以不给钱……”
1992年5月14日,是聂荣臻一生中的最后一天。这天,适逢江津来人,召集在京江津籍的同志开会。聂荣臻的女儿聂力出席了会议。中午回来,聂荣臻问她会议情况。听完情况后,他说:“就是要改革要开放,要不江津不能发展。”聂力说:“江津的同志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正在设法缩小。”聂荣臻说:“是嘛,我们江津有一种特产叫米花糖。糖是不错,可是我们的包装上不去,三四十年一贯制。日本人就比较注意包装。要打出去,就要有所改进。”谈话时,聂荣臻很高兴,再次表示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第二天清晨,在北京的杨宗辉接到表姐聂力的电话,她泣不成声地告诉我:“老爷子昨晚去世了……”聂力极其悲痛地向杨宗辉简叙了老人家辞世的经过和留给她的一句话——“你的根在江津啊……”
8fc04a1a479a4c92a90eb399b6b0af96~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jpg

参考资料
《聂荣臻元帅回忆录》,聂荣臻,解放军出版社
《回忆表叔聂荣臻》,杨宗辉,世纪桥

(来源:适说新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