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32181|回复: 5

[人文历史] 从黄埔军校走出的江津学子

  [复制链接]

2381

主题

244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883
发表于 2024-6-21 10: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一)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23期。期间曾四迁校址、六易校名。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共计约18万余人。黄埔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其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的大风大潮中,至少有120多名江津籍青年考入了黄埔军校,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中。这些人,有的牺牲在了北伐的战场上,有的倒在了抗日的前线,有的起义投诚,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也有的跟随蒋介石败退到了台湾……
1924年3月27日,黄埔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均为步兵科。邓演达为总队长,后严重接任。5月5日开始入学,进行入伍教育。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学生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1月19日,湘军讲武学校学生158人并入,编为第6队。另有四川等地送来的21名学生也并入本期,插到各队学习。同年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及格的456人宣布毕业,即开赴东征前线。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合计毕业生为645人。
黄埔一期被称为黄埔军校的骄子,在毕业的645名学生后来有300多人成为了将军,还有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之一的徐向前。在这645人中,有一名江津籍青年,他的名字叫程式。程式(1900—1927),江津七星镇(今江津区石门镇)人,先后就读于七星镇国民学校高级班、江津中学,上海南方大学修业,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肄业。1921年由成都志成法政专门学校教授邓谔介绍加入国民党。1924年春由上海南方大学事务主任兼国民党区分部执委曾贯吾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毕业后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黄埔军校教导1团见习排长,国民党军第1旅警卫连排长,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2师连长,第1军第22师65团营长、上校团长。1927年5月,北伐军攻克上海、南京后,直系军阀孙传芳不甘心失败,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反攻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派兵进入河南,威胁武汉。“四一二”政变后处于分裂状态中的宁汉两方,各自为战。武汉方面以唐生智为总指挥,组成三个纵队进军河南,在漯河、临颍击败奉军主力,6月1日与冯玉祥部会师郑州。南京政府方面也组成三路军,北伐陇海路,5月下旬攻克蚌埠,6月初占领徐州,后与直鲁军相持于鲁南。7月下旬,直鲁联军反攻,占领徐州,蒋介石组织反攻未果,于8月12日辞职。后来,直鲁联军进逼南京,在龙潭为陈诚所败,双方在津浦路一线相持。同年冬,何应钦指挥第一路军反攻,12月再克徐州。12月16日,身为团长的程式身先士卒,在攻城战斗中阵亡。1928年出版的《黄埔战史》对第三次北伐有过这样的评价:“第一路之牺牲,极为浩大,第一路的干部,多为黄埔同学,死伤不可胜数。”程式虽战死,但因其功勋卓著,国民政府后追赠其为陆军少将,这位与杜聿明、胡宗南等同为黄埔一期的将星,过早地陨落了。


(来源:今日头条@骆驼)


回复

举报

2381

主题

244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8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二)
黄埔二期于1924年8月至10月、11月分批入校,学生多从各地考取,人数共计449人。学习科目从步科扩增为炮、工、辎、宪兵等科,修业期限原定6个月。但为适应军校战斗的需要,推迟至1925年9月6日才正式毕业,共449人。由严重任总队长,张治中为副总队长。学习期间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的叛乱。毕业后大多派往第一军。在这一期中有1名江津人,名叫邵奠伦。

黄埔三期于1924年冬陆续进校,学生多从上海和广州各地考选,录取人数达1300余人,分步骑两科。1926年1月毕业。经过甄别考试,实有毕业人数为1233人。1925年东征时收编陈炯明旧部设立潮州分校,后将在平定杨、刘的叛乱中俘获的滇军下级军官在广州设立训练班,此两部分学生均列入第三期毕业生待遇。在一期中,未出现江津人的身影。

黄埔四期于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入校,初为入伍生。1926年3月经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并举行隆重的开学礼。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和经理五科,同年10月毕业。加上潮州分校同时毕业的2期学生,共毕业2656人。在这一期学生出现了4名江津人。他们分别是炮科大队炮兵第一队的黄泰安、江亚中 、陈桂霖和政治科大队第三队的陈钦霖。在这4人中,目前有史可查的只有陈桂霖一人。陈桂霖,原名陈阵,生于1906年,江津县九龙乡(今江津区双福街道)人。曾就读于江津中学,后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在中学未毕业的情况下,借用了同乡陈桂霖的毕业证书到上海谋生。1925年,19岁的陈阵在同乡的资助下,筹集路费来到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对于第四期入学的情景,同为黄埔四期的湖南人文强在《我对黄埔军校的回忆》一文中写道:“我们一行到达广州,真是耳目一新,既感到无比紧张,同时又感到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很不够,只是凭着一股爱国热情。耳目一新,新在满街红色的标语牌,民气昂扬,对比北洋军阀统治区的死气沉沉,显然是两个天地。”黄埔四期学生在校时期,正是军校开始第二次东征和举师北伐之时,也经历了“中山舰事件”,身上肩负的任务空前繁重。陈阵毕业后参加了东征和北伐,曾担任过迫击炮连连长,后脱离军界。

黄埔五期于1926年1至3月陆续分批考取入校,计2620人。最初为入伍生,分驻沙河、燕塘等地。11月经升学考试后转为正式学生。学习科目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随着北伐战事的展开,炮、工、政治三科学生奉命随北伐军北上。1926年10月,北伐军光复武汉,国民革命的浪潮从珠江流域席卷到长江流域。12月初,炮、工、政治三科1700人进驻武昌授课,与当地新收的男女学生的入伍生总队合称为武汉分校。“四一二”政变后,形成了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分裂对峙的局面,使得本期学生毕业典礼也分在武昌和南京两地举行。武汉分校的本期毕业生于1927年5月和7月分批毕业。步兵、经理科约1400人从广州开赴南京后于1927年8月15日毕业。在黄埔五期学生中,有3名江津人,分别是黄剑夫、陈德、何树屏。在这三人中,黄剑夫和陈德最后都官至少将。黄剑夫(1907—1969),号登泰,江津五举(今几江街道双石)人。幼时在双石小学、育才小学读书,1922年考入江津中学,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2师5团11连准尉见习,后升任排长、连长、营长。1936年入南京陆军大学参谋部学习。抗战爆发后任第1军1师参谋主任,参加淞沪会战,1939年任第76军196师588团团长,1943年1月任第16军109师少将副师长,1948年8月任第16军22师少将师长,1949年1月在北平和平解放前逃离,3月任西安绥靖公署第336师师长,后任第76军副军长,1950年1月在四川阆中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地形课教员,1958年回津,任江津县政协副主席。“文革”期间因遭受迫害,于1969年绝食自杀,1978年予以平反。陈德,号戎埔,江津贾嗣人,1904年生,曾任新一军副师长、师长、副军长,陆军少将,后任江津县政协委员。
回复 支持 0 反对 0

举报

2381

主题

244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8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0: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三)
黄埔六期,分为黄埔本校和南京本校。1926年11月黄埔本校开学,学习科目有步、炮、工、经理四科,入伍生达4400余人。学生来源广,遍及缅甸、越南、朝鲜、南洋群岛等地。但这六期学生与五期学生一样,也因国共分裂以及广州起义等,学生流失特别多,留在黄埔本校的学生到1929年2月毕业的仅有718人。为与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区别,该期称为黄埔六期二总队。1928年3月南京本校开学,开学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1929年5月15日毕业。本期学员计3634人,实际毕业生为3252人,称为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与黄埔本校六期二总队共计毕业生为3970人,统称为黄埔六期学生,都派往各地国民革命军中服务。黄埔六期中,还培养了军校历史上的首批女生。

在黄埔本校与南京本校中,有11名江津人。他们是龙门滩的柯民生、金刚沱的戴荣林、塘河的王思诚、石蟆羊石盘的谢维平、家住成都的蓝钟伍、李市的刁泰安、广兴的赵惠嘉、石门永安的杨鸿鼎、石蟆稿子的戴世淦、龙门漳的程蕃、江津通泰门的李智德。此外,武汉分校有1人,名叫曹泽芝。其中,王思诚(1907—2009),号朝治,江津塘河人,陆军少将,曾任中统局主任秘书,粮食部督查处长,重庆市党部书记长,著有《旷世风雷一梦痕》《中共理论的分析与批评》及其他专论,享年102岁。王思诚10岁外出求学,先后在江津中学、上海中山学院、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就读。之后,在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调查科工作,深受徐恩曾器重。中共中央委员兼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之后,徐恩曾委派亲信王思诚任顾顺章的秘书,以便监视。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思诚和顾顺章吃住在一起,他千方百计打消了顾顺章的顾虑,还替顾顺章介绍一位女子作后妻,并与顾顺章共同研究了不少对付共产党的办法,使中共党组织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949年逃往台湾。杨鸿鼎(1912—2007),江津石门永安人,青年时代就读于中山大学。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的航空班第一期。抗日战争爆发时,任空军第七大队十六中队队长。对于杨鸿鼎在淞沪抗战中的表现,据《八年抗战中国空军纪实》载:“1937年8月17日,中国空军第四、五、七大队,由副大队长孙桐岗,队长刘粹刚、董明德、杨鸿鼎、李桂丹分批率领霍机17架、诺机12架、可机15架轰炸日军虹桥镇阵地及司令部。击落日寇驱逐机1架、轰炸机1架,敌陆军损失惨重。”杨鸿鼎后在台湾做了空军少将,2007年,以95岁高龄去世。曹泽芝(1906—1975),女,江津油溪人。1927年2月,她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政治和军事。在校期间,曹泽芝参加了消灭湖北军阀夏斗寅的前线战斗。8月1日,南昌起义后,曹泽芝追赶到起义部队,成了参加南昌起义的31名女兵之一。后随郭沫若等同志进入广东。在广东期间,投入海陆丰农民运动。海陆丰农民运动失败后,曹泽芝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回到故乡江津。1929年,参与江津驻军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后经地方士绅联名具保,被释放出狱。1949年11月,江津解放,江津中心县委组织过渡性质的江津县行政委员会,主任李培根,副主任谢石钧、熊伯涛,曹泽芝是7个委员之一。解放初江津发生土匪暴乱,曹泽芝任江津县公安科副科长,常亲率部队下乡剿匪。不久,曹泽芝调任江津县劳动科长。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受审查。问题澄清后,又调北碚川东行署公安部。行署撤销后,调成都省公安厅工作,改名曹诚。后又派在四川文史馆工作,1975年逝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2381

主题

244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8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0: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四)
从黄埔第七期开始,黄埔军校已非国共合作的产物,而是由国民党一党包办。黄埔七期也有黄埔本校、南京本校、武汉分校之分。黄埔本校七期学生,1927年8月15日以原本校学生军和军士教导队学员资格,经考试入学,共计1400人,称为预科生。1928年秋,第八路军干部学校学员也并入本校作入伍生入学,共计800人。两类学员都于1928年12月经升学考试,转为正式学生。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8月举行毕业考试, 9月26日 举行毕业典礼,经考试及格毕业生实为666人,称七期第二总队。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月28日毕业,共计852人,称南京七期一总队。黄埔七期中,目前可查的江津人有武汉分校1人,名叫卢厚坤。

黄埔八期于1930年5月在南京入校,成立入伍生团,计712人。编制与原黄埔时期入伍生团相同,增设尉官班长,学生在学时间则延长为三年制,采用德国的教育方式。新的招生规定,须持有高中毕业文凭方能报考,使学生在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得以保证。在此期间,另有1932年3月续办的武汉分校学生,并归本校。于是原南京本校学生分步兵、骑辎兵、炮兵、工兵、通讯兵五科,1933年5月毕业,5月20日举行毕业礼,毕业生505人,称南京八期一总队,原武汉分校学生则迟至 11月毕业,计毕业生1240人,称南京八期二总队。两队毕业生合计为1745人。这一期中有2名江津人,分别是杜市的熊明义和石门的杨丝碧。

黄埔九期于1931年3月6日入学。这期学生实行入伍生一年,本科生两年的制度。设步兵大队,下分步兵一队,步兵二队和步兵三队,另有骑兵、炮兵、工兵、交通兵、自动车兵各一队。1934年4月修业期满,5月8日举行毕业典礼,毕业生654人。这一期中有1名江津人,为时年24岁的城守镇(今几江街道)人江岑参。

黄埔十期自1933年春由全国各省教育厅会同各省保安处,分别进行两次招生。经各省取录后再到南京举行复试,招收学生共计1118人,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后又加收备取生成立入伍生预备班。后者学习时间延长半年,主要补习自然科学和外国语。入伍生和入伍生预备班都先后经考试转为正式学生。入伍生转为学生940人,分步、骑、炮、工、交通5科,1936年6月毕业,称为黄埔十期一总队;预备班转为学生621人,也分步、骑,炮、工、交通等科,1937年1月毕业,称为黄埔十期二总队。这一期学生中有3人来自江津。分别是白沙的周昌煜、嘉乐乡(今中山镇)的陈永尧以及朱沱四明场(今属永川区)的冷德鑫。毕业于特训班二期的江中煌也列入了黄埔十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2381

主题

244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8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五)
黄埔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称为十一期一总队,共计605人。一、二总队合计1269人。这一期学生中江津籍的黄埔本部只有3人,分别是德感的刘蜀中、吴滩的王邦达以及石门的陈明耀。后来,毕业于江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直属特别训练班第2期的谢直也被核定为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毕业于特训班3期的油溪人聂情操也列入了黄埔十一期。谢直(1917.3—2016.2),原名谢增勋,江津油溪金刚沱人。1934年9月中央军校第11期工兵科、陆军工兵学校第5期毕业。1939年4月任军政部军务司要塞科少校科员,后任第18军18师中校工兵营长,1943年任工兵第16团上校副团长,1945年1月任军政部兵役署国民兵科副科长,先后参加了潼关保卫战、宜昌保卫战、滇缅抗战等。1948年夏任第7编练司令部第1处少将处长兼驻渝联合办事处处长,1949年初任川东绥靖公署军务处长,9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独立第366师师长,驻防江津,为江津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2月24日在四川郫县通电起义。新中国成立后,谢直先后参与了舟山群岛国防工程、南水北调基础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历任湖北省荣军学校教员,湖北省政协副秘书长,丹江口水利工程基建局局长,湖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会长,民革湖北省第六届委员会主委,湖北省政协第六届副主席,民革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黄埔十二期学生1935年9月28日入校,招收652人。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103人。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这期学生学习时正值“七·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随之失守,南京危急,军校奉命转移教育。他们在日军飞机空袭、追击中沿长江西迁,水陆并进,先后转移至芜湖、九江、武昌等地坚持学习。为适应抗日前线充实基层骨干的需要,1938年1月20日在武昌提前举行毕业典礼,共计740人。并立即分发前线部队投入抗日战斗。在十二期学生中,有来自白沙复胜场的黎万全1人。

黄埔十三期于1936年9月1日在南京入学,共计1490人,这是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招收的最后一批学生。分科后有步兵六队,骑兵一队,炮二队,工兵二队和交通兵一队。这期学生同十二期一样,学习期间中日全面开战。南京沦陷后,13期学生经芜湖、九江、武汉、长沙、常德、并沿川湘公路向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转进,1938年9月毕业于铜梁,毕业生1412人。十三期中,有来自先锋高牙场的罗本海和真武场的颜家齐2人。

黄埔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1937年冬在武昌应试入学,取录者多是高中毕业学生,以及曾受过军训的大专学生和公教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共计669人,称为十四期一总队。1938年11月毕业于铜梁安居镇。第二总队1937年10月在武昌入校,随之向铜梁迁移,招收的多是有志从军报国、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学生。1939年毕业于铜梁,共计1510人,称为十四期二总队。第三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于成都,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共计1520人。第十四期学生中一总队江津人5人,分别是家住江津斑竹巷的刘显富、龙门滩的龚炳承和石蟆稿子的侯世武、侯白情以及临峰的李远刚。二总队24人,分别是江津大什字的邱志云、仁沱的彭行藏、夹滩的赵寿平、高歇的李希宇、白沙的何仲常、江津南门的王泽咸、油溪的吴志昂、石门的杨世家、西湖的陈名、吴滩的张瑞麒、白沙的卞楚雄、广兴的赵以文、朱沱四明的张庭光、李市桂花井的陈广卿、白沙的古文孝、江津杨嗣桥的官玉田、石门的赵子纯、吴市的袁昌基、白沙的王大鹏、江津南门的施朝黼、石蟆太平场的戴文誉、家住重庆的王维俊、江津城区的冯至高、双河场的王寺夫。另外,毕业于特训班六期的刘国勋也列入了黄埔十四期。这期江津籍学生多达30人,为历届之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2381

主题

2441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883
 楼主| 发表于 2024-6-21 10: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六)
1937年10月,军校当局以武昌为基地,继续大批招收爱国抗日青年, 黄埔十五期于1938年1月1日入学,共计1559人。先在武昌作入伍生受训三个月。因日军准备围攻武汉,形势吃紧,学生奉命转移到重庆、成都本校学习。设有步兵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和辎重兵队,通讯兵队分科训练,称为十五期第一总队,并代训空军学生大队,计272人, 1940年7月21日毕业,共计毕业生1831人。这期学生中江津人有3人,分别是石门的聂子陵、文兰森、先锋的罗润百,另外还有两位当时家在江津,祖籍湖北黄陂的陈义浩和祖籍浙江吴兴的徐文甲。

黄埔十六期学生分为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驻成都南校场,分编步兵第一、二、三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骑兵队、辎重兵各一队,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共计1693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在铜梁受训,主要培训步兵,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共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主要接受适应抗战需要的政治教育和步兵教育。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共计1165人。这一期学生中,江津人有25人。这25人分别是白沙双槐树的刘同秋、板桥场的王达尧、江津大西门外鲤鱼石陈家糟房的陈化霖、长冲的李先樾、江津的晏家康、长冲的刘万源、朱沱的刘光华、石蟆的何道阶、龙门滩的黄永权、江津大西门外鲤鱼石陈家院的陈安霖、高歇的温学文、德感的黄正昌、五福场的程梓贤、仁沱的彭国栋、白沙的夏志曩和熊相儒、石门的赵升禄、朱沱的徐诚和樊朝级、白沙镇糟房街的王永振、石门的程焕江、稿子场的蒋正荣、德感的陈怀礼、板桥的曾学辅、贾嗣的赵昌恒。其中第二总队的陈怀礼曾参加过淞沪抗战,毕业后任国民党预四师排长,在湖北钟祥一带坚持抗战半年多,1943年进入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霍揆章部,1944年调驻印军郑洞国部炮12团,参加滇缅大反攻。1946年调国防部政工局(原新闻局)做参谋,被聘为军事报摄影记者。全国解放后,下放农村18年,1980年后,陈怀礼历任江津政协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政协祖国统一委员会副主任、组长。同时担任过侨联委员、台联副会长兼秘书长、重庆黄埔同学会江津联络组组长、民革重庆市委祖国统一委员会委员等职。2015年7月5日以百岁高龄驾鹤西去。此外,在中央军校洛阳一分校十八总队二大队五中队三区队受训的江津人刘崇远(1923—)、在中央军校西安七分校受训的江津人李基方也列入了黄埔军校十六期。其中刘崇远毕业后分在胡宗南第一师,戍守陕西潼关风陵渡。期间与蒋介石二公子蒋纬国共事,蒋纬国任上尉连长,刘崇远任准尉见习排长。刘崇远后加入新六军,转战缅甸,抗战胜利后调南京警卫日本投降会场。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受伤被俘,后回家乡江津生活。

黄埔十七期从1940年初开始分批招生,成都本校有三个总队:第一总队 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成都本校西校场,计1527人。下分步兵第一、二大队、炮兵队、骑兵队、工兵队、辎重兵队。在学时间两年,1942年4月12日毕业;第二总队1940年5月6日开学,驻铜梁,计1374人。下分三个大队,十二个中队,1941年11月2日毕业。第三总队 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下分三个大队、九个中队,1942年2月15日毕业。三个总队毕业生共为3931人。在成都本校毕业的学生有4名江津人。分别是石蟆的朱绍宗、几江城区的傅维钧、先锋的王在伦和白沙的张棕。此外,毕业于中央军校西安七分校的肖家炽、裴忠族也列入了十七期。

黄埔十八期自1941年初陆续招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计1600人。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毕业人数1215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计1237人。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这一期学子中成都本校毕业的只有1名江津人,来自江津高歇的陈发华。此外,毕业于中央军校西安七分校的黄登榜也列入了十八期。

黄埔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第一总队称步科总队,下分七个队,另有炮兵两个队,共为九个队998人。第二总队称特科总队,下分骑兵一队,炮兵三个队,工兵二个队,辎重兵,通讯兵各一队,计902人。因反攻日军,前线亟需基层干部,该期于1945年4月14日举行毕业典礼。这一期学生有3名江津人。大西门外陈氏林园的李昌书、贾嗣的邱超凡、江津四牌坊维康药行的徐大有。

黄埔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这一期学生中有一名家住贵阳的江津人,名叫郑廷辉。

黄埔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步兵科于1947年8月28日毕业,计有学生550人。其余各科于1947年12月25日和1948年6月15日毕业,计5488人。这一期学生中有4名江津人。分别是五福的程伟杰、江津鞍子街的何世杰、家住四川眉山桂香街的江津人朱镇国、朱杨溪的程鹏挥。

黄埔二十二期学生自1947底1948年初陆续招生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学生到校后分为三个总队:第一总队1948年元月在双流入伍,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第二总队1948年7月7日入伍,分为步兵三个大队,辖十个中队,通讯兵队和代训战车队,共1100人,1949年7月毕业。第三总队1948年7月18日入伍,计810人,1949年10月毕业。三个总队毕业生3448人。在这一期学生中江津人入学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一共有13人。分别是杜市的江志坚、江津的程积焱、家住成都的马钟仁和夏肇勋、金刚福星岩的谢荣森、塘河的刘坤荣以及於孝治、吕有高、夏明礼、郭志远、戴世进、陈声仲。

黄埔二十三期为军校在大陆招收的最后一期,第一总队于1948年12月1日入伍,学生计有1506人,分步兵一大队,辖四个中队,骑兵两个中队,炮兵一大队,辖三个中队,工兵两个中队,通讯兵两个中队;第二总队于1949年1月入伍,计800余人。这期学生还未毕业,成都已被人民解放军重重包围,校本部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有的被歼,更多的随同校本部起义。至此,黄埔军校在大陆走完了它的历程。这一期学生不少人后来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在这期学生中有3名江津人,分别是白沙中兴路的黄继仲、永安乡花朝门屋基的聂荣松和石蟆的朱荩勋。

黄埔军校在大陆举办的23期中,除了第三期没有江津籍青年考入以外,其余22期都出现了江津人的身影,目前有名有姓可查的学生人数就多达120多人。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