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末四川的正规军队分为绿营和旗营两部分。1903年,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四川总督锡良将各营编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1906年,清廷练兵处将四川常备新军编为33混成协,下辖65、66两标,1910年扩充为陆军17镇。辛亥革命后,1912年尹昌衡任四川都督,把川军编为5个师,以周骏为第1师师长,彭光烈为第2师师长,孙兆鸾为第3师师长,刘存厚为第4师师长,熊克武为第5师师长。以后的川军,大都是以这些军队为基础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分属不同派系,由此滋生了众多的军阀。从辛亥革命后到1933年川政统一的20多年间,四川先后成为北洋、滇黔军阀和四川各派军阀争夺和混战的中心。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频换大王旗。四川军阀混战,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祸害之重,为全国之最,人民深受其害。作为川东南的古邑江津,由于地处长江之滨,上接叙泸,下连重庆,是进出滇黔的重要交通要道,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在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成为各路军阀争夺的要地。 1.辛亥反正 同志军入城 有清一代,江津大多数时期并无驻军。清初,江津设把总一员,马步战守兵计50名。康熙、嘉靖时期不断裁减,仅存19名塘兵(清代从中央到地方,设有专门接替递送汇报军情文报的驿站,驿站有塘兵,时江津有水塘4个,旱塘6个)。后塘兵裁减,到清末时实有战兵8名、守兵9名,共计17名。宣统三年(1911年),奉令将所有汛兵(即绿营兵)遣散。另从清光绪3年(1877年)起,盐务改为官运后,白沙设盐务官运分局,40名盐务巡防军常驻白沙。 1911年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继而演变成为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9月28日,江津白沙宣布反正,发表《聚奎学校为白沙首义告全川父老文》,驻白沙盐防军参加起义。30日,江津县知事吴良桐(1875—1938,字子伯、梓柏,云南大关人)顺应革命形势,主动交出县印,改名正统,江津独立,成立了蜀军分府。各地保路同志军、哥老会、起义军相继进城,竖旗城上,大书“汉”字。吴良桐在县城东门外河沙坝点阅同志军,仿清军编制共编为20营。每营正兵300名,加上正副队长、总巡查、教习书记、大旗号令等共计337人。时驻津同志军约有7000人。1912年4月,重庆蜀军政府与大汉四川军政府合并后,以兵多饷绌为由解散兵队。 1912年冬,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团长邓有章、营长李锡荣1000余人进驻江津。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熊克武宣布独立。邓有章、李锡荣奉熊克武命令参加讨袁军对袁作战,后失败离开江津。期间,讨袁军安抚使黄金鳌在合江与胡景伊作战,曾短暂退防江津。 1913年9月,拥袁的川军第1师支队长张邦本获胜后进入江津,以搜查枪支为名向粮户索款。张邦本外号“张牦牛”,做事如野牦牛般凶狠,江津人民多受其害。11月张邦本离开后,驻防江津的是汉军一个团1000余人,团长为张鹏舞。 1915年2月,川军第2师旅长黄景瞻、营长舒云衢带兵驱逐汉军,入驻江津。
(来源:今日头条@骆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