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了华北、华以、东南沿海城市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阻断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络通道。为了打破日军封锁和配合盟军作战,从1938年到1945年间,国民政府在四川地区征调民工新建和扩建了大量机场。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周边也新建和扩建了不少机场。在这些机场建设过程中,江津民工先后参与修建了广阳坝机场、白市驿机场、巴县大中坝机场、合江菜坝机场、泸县蓝田坝等五座机场,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广阳坝机场 广阳坝位于南岸区峡口镇,距离重庆港仅19公里,是长江第二大岛。1929年8月,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的刘湘派一个团的兵力修筑广阳坝飞机场,并亲自主持了开工仪式。4个月后,也就在当年的12月份,机场建成。整个机场征地200余亩,是当时重庆最早的机场。 1938年,因抗战急需,广阳坝机场扩修。国民政府成立机场工程处,由巴县县长罗国均任主任,江北县县长夏国斌、航空站站长张式群任副主任。工程处呈请蒋介石行营同意,征集江津、永川、璧山、合川、铜梁、长寿等12县民工12000余人,新征地363亩,完成土石方58万立方米,机场跑道延伸到1100米,并铺砌碎石或鹅卵石。扩修中,民工生活极其艰苦,加上空袭威胁和民工居住地过于密集,致使瘟疫蔓延,据不完全统计,民工死亡多达603人。1949年重庆解放后,机场由西南空军司令部接收,1956年改为重庆市体委作航空俱乐部使用,后经市政府批准开垦为农场。 扩建广阳坝机场是抗战时期江津民工参与建设的第一个机场。江津民工于1938年1月21日奉令进场开工,5月31日结束施工返乡,前后共有1500余人参与了此项工程建设,其中有34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牺牲或病亡。为了搞好工程建设,管好民工队伍,根据要求,江津县政府成立了民工大队部,下设9个民工中队,由秦慎先任大队长,具体负责各项事务。江津民工共计作土石方36340方,比原规定多作2480方,超额完成工程任务。抗战初期,征调民工修建国防工程大多是尽义务,并无工资。江津民工在扩建广阳坝机场期间伙食费标准仅有1角5分,以当时的物价折算,这点费用仅可以买到几斤大米,其他菜蔬和油盐酱醋根本无钱购买,生活艰苦程度可见一斑。工程结束后,江津民工大队耗资达14358.35元,除了上级工程处拨发的7128.35元外,江津县政府垫支7230元,而工程垫款也成为抗战时期历次国防工程建设地方政府的一大隐忧,成为各地政府负债的根源。
白市驿机场 白市驿机场位于巴县白市驿镇(今九龙坡区白市驿镇),距离市中心25公里。为配合抗战,1938年5月1日,四川省政府电令永川行署,由行署专员沈鹏会同航空站,负责机场的勘测修建任务。7月1日,开始测量后,成立机场建筑委员会,沈鹏任主任,征地1900亩,由永川行署所辖的荣昌、铜梁、璧山、大足、江津、江北、綦江、合川等县,征集民工2万余人,编成16个大队,破土初建。工程于1938年11月5日开工,1939年6月30日,机场基本竣工。共完成1200米×500米的场面平整,泥结碎石跑道长1150米、宽100米,共挖方429865.7立方米,填方891058.9立方米,采集碎石11500立方米,用工180万个。 1939年年底,航委会决定再次扩修机场。经航委会和四川省政府同意,征调巴县、江北、铜梁、大足、永川、荣昌、璧山、三峡实验区(今北碚前身)、长寿、泸县、武胜、邻水等12县区民工15200人。工程于1939年12月10日开工,预计1940年农忙前竣工。但由于工程艰巨,物价上涨,民工征调不易,各县均互相观望。到1940年2月底,到场民工仅5000余人,与额定相差甚远。加之4月25日和29日白市驿机场连遭日机轰炸,民工死伤惨重,在场民工相继逃亡,导致工程难以进行。奈于形势艰难,沈鹏分别致电四川省政府和空军第一路司令部请求暂停施工,并于6月8日致电蒋介石请求暂停工。7月中旬,航空委员会和四川省政府相继电令沈鹏不准停工,限期完成,并授权沈鹏“惩罚各县出力及不出力人员,以利戎机”。工程迫于8月1日复工,限10月底完工。但工程延至1942年1月才完工,历时两年有余。 1943年,机场北部又进行了一次扩修,跑道两端进行延长。共征地171.45l亩,挖土18214.56立方米,挖石19587.49立方米,填方89461.33立方米,场面向北延长300米,主机场场面长1800米,宽500米,主跑道延长至1500米,机场用地为1800多亩。 江津在1938年11月奉令征工1600人参与白市驿机场的建设工作,工程从当年11月开工直到次年6月底结束,每人每天仅有1角8分至2角1分的伙食费,几乎难以填饱肚皮。但出于对国家的奉献和对日寇的仇恨,民工们都积极参与投劳。后来由于江津民工又参与大中坝机场的建设,白市驿机场的扩修工程没有再参与。 抗战时期,白市驿机场为美国驻华空军“飞虎队”司令部驻地。抗战胜利后。白市驿机场逐渐成为军民合用机场。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机场。12月30日,重庆市军管会对白市驿机场正式实施接管。1980年,机场跑道再次扩建,总长度2400米,起降环线5500米。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驻地。
大中坝机场 大中坝机场位于重庆巴南区鱼洞镇长江中心的一个岛(中坝岛)中,又称中坝机场。机场跑道长1300米,宽40米。 1939年5月,国民党空军第一路司令部派工程人员对大中坝进行测量,8月13日勘测完毕,于是函告巴县政府迅速派人清除场内青苗,晓谕居民搬迁。机场征地1011亩,拆迁居民180余户。机场修建工程处由永川行署专员沈鹏任处长,江津县县长青承烈(后由罗宗文继任)、空军43航站站长胡质殊任副处长。工程于1939年12月20日开工,征调江津、綦江、合江、合川4县民工5000人。工程预计挖方26万立方米,填方28万立方米。但由于测量错误,直到1940年7月,工程只完成70%,还余土方16.4万方,需工45万个。为按期完工,专员沈鹏于9月20日急电江津、合川各征工1500名,合江、綦江各征工1000名,合计5000名,继续赶修。同时命令巴县所属鱼洞、跳蹬、彭家、铜罐各项征调3丈以上木船20只,江津所属城厢、德感、龙门、珞璜、僰溪、高牙各乡征调3丈以上木船25只,每船派精壮船夫1名,用于工程施工。当年11月13日,工程处再次电令各县增加民工,合川增征1000名,江津增征1500名,綦江、合川各增征500名,加班加点抢修。由于战事紧急,1941年5月,空军第一路司令部急令工程处限期完工。到6月底,工程竣工。整个工程共历时1年零7个月,用工150多万个。抗战结束后,机场停用。1957年11月10日,经四川省江津专员公署和江津军分区批准,大中坝机场开辟为巴县农场。 由于大中坝位于江津与巴县(今巴南区)交界处,因此,江津民工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不但征工人数多,前后共征用民工4000余人,而且后任的江津县长罗宗文亲自到现场督工,昼夜不断,确保了工程按期完成。在修建大中坝机场期间,江津民工的伙食费为1.67角至1.87角,伙食标准并不高。然而,由于大中坝机场预算支出为40.32万元,1940年5月增加为46.25万元,但由于工程一再延长导致开支增加,加之物价变化,导致工程超支严重,各县累赔较大,其中江津一县就赔了8万元以上。不过,在工程结束后,民工总队部也对此次工程建设的得失进行了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后来的机场建设,特别是对泸县蓝田坝机场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合江菜坝机场 合江菜坝机场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合江菜坝机场占地近700亩,于1942年11月开工建设,次年6月份竣工。工程动用民工6500人,其中江津民工约2000人。解放后整个机场后改为开垦农场,如今已发展成为合江城区一部分。
蓝田坝机场 1944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为了组织战略大反攻,需要运送大量的战略物资,而当时陪都重庆周边的机场数量少、场地狭小,大型运输机升降困难,后经中美两国政府协商,决定由美国提供经费和技术帮助中国修建蓝田坝机场。为了修筑蓝田坝机场,国民政府组成“四川省泸县特种工程管理处”进行管理,并指派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负责行政工作,军事委员会第43工程处负责施工,美国派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人员,设修建机场工程处和民工管理处。整个工程于1945年3月16日正式动工,5月31日竣工,6月1日试配。整个工程仅用三个月左右时间,共完成土方90余万立方米,铺砌石方13.7万立方米,南北平行推机道的面宽为13米,北平行推机道长400米,南平行推机道长1800米,还有直通长江的排水沟长400米、深6米,还建有停机圈、机堡10个,装卸停机坪宽度计划为104米,后改为47米。工程征地、表苗、房屋搬迁费计5100万元。机场建成后占地2000余亩,跑道1条长1860米,宽60米,是中国第一个混凝土跑道机场,也是当时战略后方最好的机场之一。工程征调了泸县、富顺、隆昌、合江、荣昌、叙永、纳溪、江津民工8.6万人。 江津县政府于1945年3月31日接到四川省政府的征工电令,着即征调1.9万名民工到泸县蓝田坝机场参加工程建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路途遥远,江津民工直到4月底才全部到达机场工地。根据民工管理处和工程处安排,江津民工原来配定的工作量为50万工,虽然江津民工到达工地的时间最迟,但由于征工数量大,劳动力比别县强,民工管理处和工程处把江津民工当作主力部队来使用,比较艰巨的工作如跑道、飞机堡、停机坪、排水沟等工程,大多是由江津民工修筑。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江津民工还是提前完成了上级规定的各项任务,工程工作量达到70万工以上,超额完成规定工程的40%。由于吸取了以往建设机场的教训,在修建泸县蓝田坝机场过程中,江津民工总队部在后勤保障上做得较为充分,筹集了周转金、搭建了民工工棚、架设通讯电话、设立医务所和消费合作社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工程的按期完工。据统计,江津民工在泸县机场工作期间,共参与了十个方面的修建工作,分别是机场正跑道,全长约2000米,江津民工施工700米,占工程量的40%以上;南推机道暨护道,全长1800米,江津民工施工1100米,占工程量的60%以上;北推机道暨护道,全长1800米,江津民工完成400米,还兼打洋灰混凝土,占工程量的25%以上;停机圈全机场共5个,江津民工作完2个;飞机堡全机场共5个,江津民工作完2个;飞机坪全场共20个,江津民工作完8个,还兼打洋灰混凝土;联络道全机场共4个,江津民工作完2个;喇叭口弯道全机场4个,江津民工作完1个;公路全长1000余米,江津民工完成400米,占30%以上;机场通至河边排水沟,长约400米,深约3米,全部由江津民工完成。由于江津民工超额完成工程量达40%以上,根据规定由上级拨付了奖金,在收支平衡后竟然盈利3000余万元,按当时的物价足可以购买粮食25万斤。 为修筑泸县蓝田坝机场,江津民工不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与劳力,而且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代价。据统计,各县民工在修筑泸县机场期间,由于管理无方、操作不当、疾病流行等原因,死伤近万人,而江津民工也死亡9人。
(来源:今日头条@骆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