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三线建设6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三线建设是新中国第一次西部大开发,为改革开放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工业、技术、物资和人才基础,书写了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铸就了伟大的三线精神。为追溯三线建设历史,反映三线建设成就,展示三线建设者的精神风貌,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展示三线建设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辽宁省档案馆巡视员张晓风在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合影
10月14日为深入研究“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全面构建辽宁省地方“三线建设”历史记忆,辽宁省档案馆二级巡视员张晓风一行4人走访位于重庆市江津区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及文创文旅首个成功的项目一一德感街道高桥溪村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后勤部2383军需仓库遗址上打造的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内《重庆明泉三线记忆陈列馆》
辽宁省档案馆采编人员在《重庆明泉三线记忆陈列馆》合影
辽宁省档案馆采编人员重点征集辽宁大连造船厂支援重庆江津国营永进机械厂“三线建设”档案资料,同时开展“三线建设”相关口述史料的采集。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何民权接受采编人员采访
他们邀请并采访陈列馆创始人、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遗产旅游部长何民权,他讲述了当年三线建设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1970年13岁时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由辽宁省大连造船厂包建的重庆市江津县原第六机械工业部国营永进机械厂(军工代号468)人生经历,从童年在大连一一进川的路上一一初到基建工地一一上子弟学校一一上山下乡一一返城进工厂,他的三线人生历史。
随后辽宁省档案馆采编人员在何民权副秘书长的带领下来到原永进机械厂家属区采访当年三线建设时期从辽宁省大连造船厂包建永进机械厂第一代建设者艾福来技师。
最后来到由辽宁省大连造船厂包建永进机械厂更名为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走访,受到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王小亮热情接待,他对辽宁省档案馆调研组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双方进行了座谈。
在座谈会上,作为永进机械厂三线建设时期的建设者和亲历者,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何民权详细介绍了永进机械厂创建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情况
王小亮副部长对原永进机械厂档案室保存的当年“三线建设”相关档案、资料、实物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在座谈会后,辽宁省档案馆调研组在王小亮副部长的陪同下,对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档案室进行了参观。“确实没想到,档案室保存了这么多的三线建设一手资料,甚至是不少实物保存了下来;更难得是旧厂址作为三线建设的工业遗产也保护得很完整,连当年的标语都清晰可见。”辽宁档案馆二级巡视员张晓风表示。
辽宁省档案馆采编人员在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合影
据了解,国家三线建设期间,辽宁省倾力援建了全国逾100多家军工企业,贡献出3000余台生产设备,还输送了30000 余位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以及产业工人。辽宁省档案馆从2019年开始征集辽宁省支援三线建设档案史料,此次来重庆江津,将通过查阅、征集、座谈等形式,将反映两地三线精神的珍贵档案史料收集保存好。“这次我们是兵分二路进行调研,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明泉三线记忆陈列馆珍藏的众多三线建设时期的实物和资料,为调研组深入了解三线建设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窗口,确实是不虚此行。”张晓风巡视员对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明泉三线记忆陈列馆的大力支持表示了忠心感谢。
在参观交流的过程中,双方都希望加强三线建设档案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三线建设档案研究与利用的新途径,充分展示当年三线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听党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豪情,凝聚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将这些档案资料收集好、保存好、传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