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40545|回复: 0

[人文历史] (第一研究)文献中的江津清溪沟水利工程真相

[复制链接]

56

主题

58

帖子

1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0
发表于 2024-11-14 09: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文献中的江津清溪沟水利工程真相
成都自来水公司 谭云籍重庆市江津文化学者   谭蘅君

3e8c4db1dcd2364246fee53007adc4ae.png

网传江津也有一条“红旗渠”,颇为兴奋,此乃江津人民从大山里诞生的清溪沟精神,是江津宝贵的文化财富,足以光照日月,永垂史册。便本能地往江津档案馆跑,去查找相关史料,希望能够从文献考据的“史”的角度,佐证一笔。毕竟,网上文章,多有虚构和想像,两相映照,岂不更加完善?
一、江津水利工程,初遭脑震荡

从1995年版《江津县志》文献看,明朝和清朝的农业灌溉主要是以“塘”为主,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邑令杨元吉劝农修塘575口。清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九年(1754年-1764年),全县新修塘238口,补修塘157口,清除淤塞塘87口。清末(1911年),有塘3200多口。民国29年(1940年),县政府上报“建新塘1643口,整补旧塘2561口……”1949年全县存塘2830口(引用1,见后)。江津修建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开始很谨慎,毕竟水库修建工程对江津来说,还是破天荒的创举。1955年11月,江津县在双龙乡磨刀湾修筑示范水库,邓光春作技术指导,土坝高10米,库容20万立方米,流灌农田33.35 公顷,次年夏完工。后层层示范,严格审批,严格坚持技术质量要求,成效不错。但1958 年秋后,在“大进”影响下,要求短期内实现水利化。于是一哄而起,未经勘测、设计、审批,全县动工110处。由于摊子过大,历时两年仅完成23座,总容量2311万立方米,灌面1961公顷,其余被迫下马。1963年,继建配套,至1964年基本建成36座,占动工数的32.7%,余为“半拉子”(未完成)工程(引用2,见后)。江津水库工程建设,首次遭遇脑震荡,大半瘫痪。
二、一波三折再受挫,无灌溉效益
清溪河,是綦江一级支流,长江二级支流,古名奉恩溪。发源于贵州习水茂密的原始森林,虽水不大,但四季常流,由南向北,经贵州、江津四面山、綦江中峰、永新至清溪口汇入綦河,流域长约80公里。《蔡家镇志》载:清溪河两岸绿竹扶疏,清幽惬意,白鹤翱翔,荡舟其间,可饱览自然美景;山水太极神图,蕴含无限玄机;清溪河流域是古代僰人生息繁衍的地方,在清溪河岸古驿道旁遗留有先人为求子、祈福而留下的几千根男性生殖器石刻、石雕,根体上咸丰、同治、光绪和求子得灵的字迹清晰可辨,以其雄壮、挺拔、恢宏、逼真、罕见、奇特而闻名全国乃至全球,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十字架”。其历史传说、典故趣事,神奇诱人,是古僚人、濮人及古代巴人大融合时期文化缩影。清溪沟地名来历有一个神奇传说。据传,明末清初西南风水大师陈作龙遍游山川,探察地理来此,由于山高岩陡,沟深而狭窄,云雾笼罩整个山峰而不下沟,形成石壁悬岩顶住整个天空,沟底清晰明亮,溪水散流。陈作龙对此美景名为“清溪之沟”。清溪沟水库,位于清溪河上流,如果能将白花花的清溪水关起来作为水利灌溉发电之用,对当地百姓来说,功莫大焉。1959年,经太平公社(原清溪沟乡,1958年改称太平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名为清溪公社,1984年改称清溪乡,1984年9月11日更名为清溪沟乡)初步规划,随即动工修筑,不久下马。1960年,重新作初步设计,但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该工程自然流产。1966年7月31日,江津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成立。经过数年勘察探索,江津县五大骨干水利工程建设蓝图形成。五大骨干水利工程是清溪沟水库、黄连坝水库、漆家坝水库、洪海水库和幸福大堰,竣工后可以自由灌溉蔡家、柏林、贾嗣、仁沱、先锋、李市、永兴7个区的31个公社、146个大队、988个生产队。因此,江津县将清溪沟水库列为山区重点渠堰建设工程,1966年重新上马,由蔡家区主持,乡联办,袁德明任指挥,蔡家区共辖9个公社,参与人员比原太平公社要多,规模扩大。12月19日举行开工典礼,21日正式破土,工程主要项目为石拱坝一座,高11 米,首渠1.5公里,小岚垭隧洞300米。1967年,清溪沟水库列入江津县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至1969年,完成水坝高10米,干渠5公里,隧洞300米。但无灌溉效益,工程再次中断。1970年修订计划,于11月24日召开6区14乡灌区代表会,成立江津县清溪渠水利工程指挥部。尚有礼任指挥长,张德祥、袁德明、杨正荣任副指挥长,上劳动力1.3万人,真正搞起了学大寨的劲头。至1974年,已由国家投资125.5万元,但仅完成千渠渠道平面开挖,打通隧道2个,看不到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来(引用3)。


三、省水电局支持,历时六年完成
1972年,全县推广江津高屋公社水利建设经验,再次掀起兴修水库高潮。江津县想完成五大骨干水利工程,实现农田灌溉网络的建成。1975年9月,江津县计委、县水电局联合上报《清溪沟水库工程设计方案》。1977年1月,终于等来了四川省水电局同意建设的批复。得到批复当月,江津马上成立了清溪沟水库工程指挥部。1月江津县清溪沟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副县长邹泽鑫任指挥长,邬中富、蒋文彬任副指挥长。11月15日工程破土动工,后增补刘汉银、丁其荣为副指挥长。经过6年奋战,1983 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4d41b424c715a294601c243a7b1d746a.jpg
图注:图片来自刘恒森编的《清溪岁月》。
就在这一年,清溪沟水库工程指挥部邹泽鑫指挥长兴奋写下了《指点江山入画屏——谈江津县清溪沟水库的建设成就》一文(引用4),他动情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一座蓄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它的名字叫‘清溪沟水库’。当人们前来这里参观时,只见大坝巍峨,长渠飞舞,穿山而过。它可以灌溉近五万亩农田,抗御春夏期间的干旱。在大坝工地上,各种机器轰鸣,声震峡谷。各种车辆运载着建筑物资,在四十余米高的坝顶上来回奔走。特别是一到夜晚,工地上灯火通明,象天上群星在闪耀。人声鼎沸,象农村集市般喧腾。可是谁又想得到,在六年前的今天,这里还是荒沟一片呢?”他回忆了这座水库的苦难历程:“早在二十年前,县里就曾在这里作过规划,准备修建一座综合利用水利资源的中型水库;利用那来自贵州方向的自然水源然后筑坝拦洪,修渠凿洞,灌溉农田,养鱼发电。“省、地、县的水利、电力专家们曾多次来实地调查、勘测过,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专家们都为清溪沟的优越自然条件而兴奋不已。他们说:‘这里真是得天独厚啊!’可是,要把理想的蓝图变成现实的成果,毕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在‘十年动乱’的年代,人们要想安安心心搞建设,更是谈何容易啊!因此,在1976年以前,除了修建一条通往水库工地的十二公里半长的公路外,就是一截半截的土堰沟,而且里面还长满了野草,堆满了乱石,如此而已!”可见,1977年11月工程队进场的时候,1959年、1966年、1970年三次修建的工程,相对于最后一次中型水库修建来说,所完成的工程量极其微小。这次修建,究竟有多少人参加呢?邹泽鑫作了模糊统计:“清溪沟水库全面动工!不多久,来自七个区、五十三个人民公社的几千民工,来到水库安营扎寨了;来自全县的上百名干部,被抽调上山了;县里还专门委派一名县级干部,和从有关单位抽调来的领导同志以及工程技术员,共同组成了水库工程指挥部,进行就地指挥。1977年的11月上旬,水库正式全面动工,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620fa18b8b3a7e334f16bec2ad822a10.jpg
图注:图片来自刘恒森编的《清溪岁月》。
曾任重庆市江津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李德良,在《春游清溪沟水库》一文中说,调用“4600多名民兵”。可以采信。很明显,这次动工,机械化程度明显提升,人力因素虽然还是庞大,但已经远远低于1970年那次的1.3万人。所以,工程力量大大增强后,“在大坝动工的同时,渠道和电站也先后陆续上马修建。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 一条一百华里长的石渠,象奇迹一般地终于修好了。这条渠道,全部以清条石并用水泥沙浆安砌,最宽处达3.8米,最高处达2.1米, 一辆载重4吨的解放牌卡车,可以在里面通行无阻。”整个工程,隧洞、水闸和桥梁是难点,邹泽鑫对这些进行了全面统计:“在水渠经过的地方,共打通隧洞五座,总长近800米;修建各种水闸25座,各种桥梁42座。它象一条百里长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当然,水利不仅仅是灌溉,它的另一体现就是发电。“与此同时,还利用渠水走向的自然落差,已修成两座水利发电站,另一座即将动工修建,计划在1985年建成发电。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邹泽鑫把参观者写的其中一首诗呈现出来:大坝凌空渐接云,长渠飞舞喜盈盈。英雄汗洒清溪畔,指点江山入画屏。他们还计划在大坝两侧建亭立碑,以志纪念。落成纪念碑碑文的最后两句是:“永难忘,多少英雄创业,山河改貌;须谨记,继续激扬斗志,奋发图强!”(引用5)邹泽鑫是谁?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江津县县长、县人大主任。修建清溪沟水库时,任中共江津县委副书记,他写于当时的文章还是有可信度。

895df29dac6ef7995c3cd9ffea371488.jpg
图注:图片来自刘恒森编的《清溪岁月》。

四、总结文献,尊重历史真相
清溪沟水利主要工程为:(一)大坝,为小石宽缝混凝土组合型,高45米,长188米,其中溢流段高40米,长45米,总库容1638万立方米,设有钢筋混凝土放空底孔,安有球型阀启闭卷扬机一套,配板式阐门及20吨两用启闭机。(二)干渠54.92公里,宽3米,高1.38米;南干渠1.52公里,西干渠8.44公里,北干渠40.056公里,设有渡槽6座,隧洞衬砌4座,分水闸4座,泄洪闸8座。(三)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2.6万立方,投人劳力 604 万个工日,使用钢材214 吨,木材823立方米,水泥19040吨,工程总投资 13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97万元),灌区有蔡家、柏林、贾嗣3个区的9个公社,有效灌溉面积 3535.1公顷。从时间来算,如果仅仅以省水电局批复动工为准,只有6年,几千人参加。如果从最初的1959年计算,那么一共有四次动工:1959年不到一年,即停工;1966年12月21日动工至1969年,不到三年时间;1970年11月到1974年,满打满算,也就4年。加上最后一次6年,合计修建时间也就近14年。从人力来算,1959年太平公社一乡人力,非常有限,据1995年版《江津县志·人口志》统计,1949年全县才189624户,人口86万(引用6)。而《江津县清溪沟乡志》记载,1954年6月人口普查,该乡只有5874人(引用7),“建国以来全乡历年人口表”显示,1959年仅有人口5466人(引用8)。那么,除掉小孩老人及公社正常劳务,能抽调到水库的劳力,估计在300人左右。1966-1969年,蔡家区人力也不多,据《江津县志·人口志》1982年统计,人口密度较小的是柏林、蔡家、永兴区。三区面积为1250.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39.1%,人口为311413人,占全县人口的22.7%,每平方公里为249人(引用9)。蔡家区估计人口在10万左右,毕竟,1984年蔡家区人口才115105人(《蔡家镇志》第48页)。由于人口稀薄,全区正常劳务消耗的人力更多,能抽调的人口相对较少,估计在3000人左右。

b95c5d309205204adbaa94e13fe86f93.jpg
图注:《清溪沟乡志》全乡历年人口表。
加上1966-1969年的1.3万人,1977-1983年的4600民工,估计在2.1万人左右。用14年时间,投入2.1万人,最终完成一个中型水库,在那个年代来说,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其艰难程度,与河南“红旗渠”相比,差距还是极大。首先,时间长度的计算不一样。“红旗渠”只计算了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后的动工时间,没有计算1949后自己修建的水利工程,包括1957年起,先后建成的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如果江津清溪沟也只计划批复后的动工时间,只有6年。而“红旗渠”是10年。其次,动工背景不同。“红旗渠”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而清溪沟却是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以后,从经济和工程技术水平来说,不可同日而语。第三,从工程量来看,不在一个量级。我们不妨做成表格来反映。名称山头渡槽隧洞建筑物土石方渠长人数投资红旗渠削平1250座151座211个12408座2225万立方米1500公里近10万12504万
清溪沟无6座4座水闸25座、桥梁42座122.6万立方54.92公里4600人1300万从表可知:完全没有可比性。把清溪沟与红旗渠相提并论,实在太不协调。或者说,多少表现出一些过度的激情和冲动。

03f0bfb844514013168ac674da75946f.jpg
图注:图片来自刘恒森编的《清溪岁月》。
第四,从全国影响来看,清溪沟几乎为零。红旗渠影响遍及全国甚至世界,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但江津清溪沟作为四川省内的中型水库,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四川省内有影响的水库工程,远远超过清溪沟。比如1970年开始,数十万仁寿人肩挑背扛、艰苦奋斗,用钢钎锤子,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第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黑龙滩水库及灌溉系统的建设大幕,水库历经2年建成,整个灌溉系统历经15年建成。比如80-90年代的二滩水电站,共有43个国家、600多名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电站建设。所以,江津清溪沟中型水库建设,对于江津农田水利灌溉网络的形成来说,意义重大。但以史为据,它在整个四川省内的水库工程来说,算不上出色,更勿论全国水利建设和世界影响。作为水文化研究者,我们应该尊重历史,敬畏当年生产力条件下,朴实乡民们付出的艰辛劳动,但不随意夸大,不制造精神原子弹,更不无穷联想,甚至与“红旗渠”并提,那就会给后人带来误解,制造历史迷雾,影响判断,也会在水利界授人笑柄。当然,作家靠想象描绘美好生活,学者靠文献还原历史,两者区别还是较大。我们写作本文,希望从“史学”角度,还原江津水文化历史真相,重铸江津信史,给江津后代子孙留下值得尊重的历史描述。

f88fda4b8bf4df4df716ef4d2a8a7892.jpg
图注:图片来自刘恒森编的《清溪岁月》。

五、聂帅题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杨辉宗所写《聂荣臻元帅的故乡情怀》,记叙了跟清溪水库有关一件事:1988年,江津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聂帅听说后关切地问我:“今年江津灾害很重吗?什么灾?”我回答:“先是冰雹,后是旱灾。”他又问:“收成减少了吗?”我告诉他全县上下都采取了措施,经过抗灾和大种晚稻和再生稻等,估计不会有大的减产。聂帅这才松了一口气,沉思片刻后说:“还是要修水利呀!江津的溪河多,要配套发挥作用,不然会经受不起水旱灾害。”后来他得知家乡建成蓄水1700万方的清溪沟水库,便高兴地为水库题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他还多次告诫我和到北京看望他的县委领导同志,要花大力气抓好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一再强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是国家,还是省市,特别是县里头,都应把农业搞好才行。”当他知道江津粮食连年丰收、生猪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增加、公路建设和水力发电等都获得新的成就时,就高兴地对县里的领导同志说:“这都是你们和家乡人民的努力啊!”如果说清溪沟水库有拿得出手的题词,那就是聂帅这句了。
    引用:1、江津县志编辑委员会.江津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89.2、江津县志编辑委员会.江津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90.3、江津县志编辑委员会.江津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90.4、江津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汇编.指点江山入画屏——谈江津县清溪沟水库的建设成就(邹泽鑫)【M】江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7:62-64.5、江津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汇编.指点江山入画屏——谈江津县清溪沟水库的建设成就(邹泽鑫)【M】江津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87:63-64.6、江津县志编辑委员会.江津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52.7、清溪沟乡志编写组.清溪沟乡志,1986(10):42.8、清溪沟乡志编写组.清溪沟乡志,1986(10):39.9、江津县志编辑委员会.江津县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68.

来源:文化作文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