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秋总裹着点湿凉。前几日还晒得人眯眼的日头,被几场夜雨浇过,风里就带了江雾的潮气,吹得人下意识把衣领往紧里拢——这时候,脚步总不自觉往江津区王莽哥老火锅的方向拐,就盼着那口双重发酵的底料沸起来,把一身凉意都熨帖开。
推开门先撞进股厚笃笃的香。不是冲鼻的烈辣,是混着豆瓣陈香、发酵菌鲜的温吞香气,像老辈人熬了半宿的酱,藏着时间的韧劲儿。店里木桌早坐了不少人,邻桌大叔正举着筷子往红汤里涮毛肚,“七上八下”的功夫里,红油咕嘟冒泡,花椒粒在汤面跳着碎步,蒸汽把他的笑衬得模糊:“就等这口呢!王莽哥这底料,比别处多发酵一轮,鲜得不一样。” 这话倒是没错。王莽哥老火锅的底料,藏着“双重发酵”的巧思。头回发酵是让豆瓣、辣椒在陶缸里跟着江津的温湿度慢慢醒,像给食材松筋骨,让辣里浸出回甘;二回发酵又掺了老坛酸萝卜的菌香,不抢味,只悄悄把辣的燥劲收了,留着温温柔柔的厚。等端上桌时,牛油融得透亮,红汤里卧着几粒泡软的豆豉,刚开火,香气就顺着锅沿往外爬,勾得人直咽口水。 我们点了鸳鸯锅,红汤那侧是念想已久的“双重发酵底”,清汤则是炖了四小时的筒骨汤,浮着层薄油花。先烫片吊龙进红汤,十秒就卷了边,裹上蒜泥香油送进嘴——辣意先在舌尖打个转,跟着是牛肉的鲜,末了竟尝到点豆瓣的微甜,一点不呛喉,反倒让后背慢慢烘出薄汗,刚才被风吹僵的肩颈都松了。 朋友正往清汤里下嫩豆腐,“你尝尝这汤,鲜得很!”舀一勺喝,骨香混着菌子的清,暖汤滑过喉咙时,胃里像揣了个小暖炉。旁边桌的小两口在涮黄喉,姑娘夹起一片递到男生碗里:“上周降温你说胃寒,就该来这吃。”男生笑着应:“早该来了,这底料煮萝卜都好吃。”说着夹了块红汤里的白萝卜,软乎乎的,吸足了汤味,咬开时辣汤在嘴里漫开,却透着甜,果然比别处多份熨帖。 店里的炸酥肉也得提提。外皮脆得掉渣,内里肉条嫩得流汁,撒了点花椒面,单吃香,丢进红汤里泡会儿再捞,酥皮吸了汤,辣中带麻,越嚼越有滋味。吃到半程,服务员端来红糖糍粑,外皮煎得焦脆,裹着黄豆粉,甜丝丝的刚好压下辣意,朋友抹了抹嘴:“这才是秋天该有的样子嘛,暖乎乎的。” 窗外的风还在吹,卷起几片落叶,店里的锅却越煮越热闹。有人喊“加汤”,有人笑着碰杯,蒸汽把玻璃蒙得雾蒙蒙的,连窗外的秋凉都好像隔了层纱。都说秋天要有点仪式感,或许不用寻什么山珍海味,就来王莽哥老火锅,对着这锅双重发酵的红汤,夹一筷子烫得正好的毛肚,喝一口暖到心底的汤——胃暖了,心也跟着热乎,这秋日的凉,便成了衬这口暖的甜。 王莽哥重庆老火锅(滨江新城店) 江津区圣泉街道西江大道与南北大道交叉口东北(祥瑞时光里农村商业银行上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