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开始,我们对吉林省三线建设展开实地走访、挖掘研究,得到了三线建设研究领域的同行,尤其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遗产旅游部长何民权教授的肯定和支持。通过他给我的信息深入交流,发现西南省份在三线建设研究和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方面,远远走在前面。为了进一步直观感受西南地区三线遗产的活化利用,领会“三线精神”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和文旅事业的发展,2023年12月14日,我们踏上了去大西南的路程。
首先我们与何民权教授取得联系得到支持,在到达重庆市江津区时何民权教授的热情接待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他兴致勃勃地带着我们走进江津区首个三线建设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成功项目“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内 ,开启了一场难忘的三线建设遗产历史探寻之旅。漫步在老厂区内,何民权教授回顾了13岁随父母一家三代九口响应国家号召,放弃稳定的海滨城市辽宁省大连市的生活,离开故乡奔向大西南,他们的父母一家人为了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行动凝聚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的生动写照。六十年峥嵘岁月,他们全家为国防军工建设的功勋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将永载史册。如数家珍般向我们详细介绍他们的厂史,他们厂是国务院原笫六机械工业部国营永进机械厂(军工代号:468),为海军装备建设服务的,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初期艰辛创业,到如今现代化的发展现状,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三线建设岁月的沉淀。
令我们尤为震撼的是他创建的《重庆明泉三线记忆陈列馆》内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三线人的奋斗与辉煌,馆内墙上“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标语。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无数三线建设者告别故乡,在荒山野岭中筑起三线建设国防工业脊梁,将青春镌刻成共和国发展史上永不褪色的勋章。我们一边聆听着何民权教授的讲解,一边用镜头记录下厂里的三线建设历史建筑。斑驳的砖墙、陈旧的老厂房,这些承载着三线建设者们热血与汗水的建筑,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厚重而沧桑。
这是何民权教授全家1971年到江津的第一张全家照片,二排右1是何民权教授。
在这两天专程访谈过程中,何民权教授从自己以三线建设者身份参加全国三线建设研究的经验和体会及发展,又讲到“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现实意义,从亲身参与指导剖析华南、西南三线遗产活化利用的案例,讲到东北如何扭转观念,利用好优势资源。不仅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三线建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三线建设研究对吉林省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作者:吉林三线人李莽雪 王延迁 创作时间:2025年9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