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穆朗玛的登山史上,流传着这么一段佳话。 1953年,埃德蒙·希拉里(Edmund Hillary)和丹增·诺尔盖(Tenzing Norgay)是世界上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英雄。 然而,在距离顶峰不到一米之遥时,希拉里便停了下来,让丹增先行。
他手指前方,对丹增波澜不惊地说:“这是你的土地,你先上去吧!” 这不禁让人感慨希拉里的慷慨,竟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耀。 然而,这个小故事也给两人带来了一定的纷扰。 因为后人一度怀疑,真正首位登顶的不是希拉里,而是丹增。
丹增与珠穆朗玛峰的合影,摄影者为希拉里,而丹增因为不会使用相机并未留下希拉里与顶峰的合照 当然,这只是一个无从考证的谣传。 而作为一个团队,他们两人一致对外的说法都是:我们是一个团队的,自然是同时登顶的,不分前后。 不过,纠结谁的脚步先踏上顶峰,确实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就算他们同时创造了历史,两人的命运也大不相同。
而这种偏差的形成,正与两人的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新西兰来的希拉里,因首次登顶成为了世界名人。 在鲜花与赞誉的簇拥下,他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成为一名慈善家,声名鹊起。 但故乡就在珠峰脚下的土著人丹增,在对比下所收获的待遇就要寒碜不少。
![](http://p98.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93499399448b9524c701)
丹增·诺尔盖
在短暂的名气后,丹增的生活回归了平静。 而提到第一次登顶珠峰,他的名字甚至很少被说起。 因为在西方人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花钱雇佣来的向导与背夫。 在登顶后,丹增也继续从事着登山事业,并早早地于1986年离世。 希拉里为西方人带来了荣耀,而丹增更多的,是为自己族人挣来了一种谋生的方式——夏尔巴登山协作。
传统夏尔巴家庭 夏尔巴人(Sherpa, 在藏语中意为“来自东方的人”)是一支散居在尼泊尔、中国、印度和不丹等国边境喜玛拉雅山脉两侧的族群。 几乎所有前来攀登圣母峰的探险队,都会花钱聘用夏尔巴人来协作登顶。 他们不仅负责探路、开凿阶梯和铺设绳索,还会为登山者提供各种后勤保障。
这也造成了一种现象,只要提起“夏尔巴人”这个名词,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在雪山上负重前行的背夫。 而夏尔巴(Sherpa)在英语语境中,竟还变成了一个动词。例如 "Can you sherpa a bag for me?"
现在,攀登珠峰,早已不是什么职业冒险家的活动了。 从20世纪末开始,业余登山者蜂拥而至,商业登山兴起。 在2000年以前,一天内登顶珠峰人数不超过50人。 到了2012年5月19日,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34人。 加上每天适合登顶的的时间只限于少数几个小时内,这就造成了上百人排队登顶的奇观。
珠峰长龙 由此,也有越多越多的夏尔巴人开始从事高山协作的工作。 从山脚到山顶,从攀爬到衣食住行,夏尔巴人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运输物资、建设营地、修通线路、紧急救援等都是常规操作了。 有的时候夏尔巴人还会给登山客户们做饭、烧水、铺床、佩戴氧气等,一应俱全。 “只要有钱,夏尔巴人就能把你抬上珠峰”,这句话在登山圈子里就颇为流行。 除了戏谑“保姆式登山”外,也证明了夏尔巴人登山的非凡能力。
事实上,关于珠穆朗玛峰的绝大部分纪录,都是由夏尔巴人创造的。 世界上第一次登顶珠峰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自不用说。 在登顶次数上,夏尔巴人更是一骑绝尘。 截至2017年5月,阿帕·夏尔巴、普巴·塔西·夏尔巴和卡米·瑞塔·夏尔巴三人就共享者当时的世界纪录,共21次登顶。
图为阿帕·夏尔巴,早在2011年他就21次登顶珠峰了 而在今年的5月,其中的卡米·瑞塔·夏尔巴就再次刷新纪录。 他在16日成功地第22次站在世界之巅。 当天,夏尔巴妇女拉克帕·夏尔巴则完成了第9次登顶,刷新了女性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纪录。
9次登顶的夏尔巴妇女 在速度上,派姆·多吉花只花了8小时10分钟,就从海拔5400米高的登峰营地冲上了顶峰,成为史上登顶最快的人。 而这对训练有素的专业登山者来说,完成这样的路途最快也得4天时间。 此外,夏尔巴人在珠峰之巅停留的时间也是最长的,达20个小时。 最初,希拉里和丹增在珠峰顶上只停留了15分钟。
险要的希拉里台阶 因为夏尔巴人实在太强悍了。
所以在珠穆朗玛峰的登顶纪录中,还会特意区分出“夏尔巴人纪录”与“其他人纪录”。 不然,这个世界上根本没人能超越夏尔巴人。
只是,夏尔巴人也被称为“影子登山家”,少有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名分”与尊重。 因为登山对他们来说,仅仅代表着上班,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并非西方世界所谓的征服、超越、体验、荣誉等一大串冠冕堂皇的名词。 几乎每一次登顶,夏尔巴人都是以高山协作的方式完成的。 他们把登山者一批批送上了地球最高的地方,却始终被视为陪衬者。
夏尔巴登山协作们
事实上,就算不是工作要求与生活所迫,夏尔巴人也是天生的登山者。 这里,并非单纯地指他们生活在山地,拥有顽强的意志,更吃苦耐劳等品质。 而是登山的超凡能力早已刻在他们的基因里,成为了一种生来就拥有的天赋。 因为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夏尔巴人早就进化出了适应高海拔地区生活的强悍身体。
尼泊尔的各个民族分布
科学已经证明了,夏尔巴人是藏族人群的一个分支。 他们在迁徙至尼泊尔之前,就已经从藏族祖先群体中继承了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适应的基因突变。 目前科学研究所知道,夏尔巴人至少有10个以上基因,能让他们特别适应高海拔生活。
例如特殊的ACE基因,就是决定人体耐力素质的关键。 ACE(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通过影响人体的心肺功能来影响人体的有氧耐力素质。 ACE基因有三种基因型(DD、II、ID),而拥有I基因型的人,其耐力比拥有 D 基因型的人要强。
研究人员发现,在夏尔巴人的ACE基因中I显性基因型(II&ID)和I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明显高于非夏尔巴人。 这有助于他们对低氧的适应性呼吸反应,维持正常肺动脉压力,水钠平衡等,更适应缺氧的高海拔环境。 而在运动员的科学选才中,ACE基因等位基因还可以认为是人类运动能力的遗传标志,II基因型是耐力型选手。
虽说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有不可战胜的神力。 人类就如蝼蚁,在珠峰面前夏尔巴人仍是血肉之躯。 而登山过程中的悲剧,就是最好的证明——夏尔巴人拥有着全世界最多的珠峰遇难人数。 统计数据显示,2004至2014年登山途中的夏尔巴人死亡率比美军在伊拉克战争2003-2007期间的死亡率还要高12倍。
各职业年死亡率(每10万人),从左到右分别为矿工、商业渔民、阿拉斯加布什飞行员、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军、2000-2010年夏尔巴向导以及2004-2014年夏尔巴向导,来源: OutsideOnline.com
然而,干着最累最危险的活,夏尔巴人的收入却只占商业登山行业利润的一小部分。
深谙营销之道的西方公司,早在商业登山兴起时,就占据了“珠峰经济”的金字塔塔尖。 他们成立了各种登山项目,每位“游客”想要成功登顶平均需要交付十万到几十万美金不等。
来到圣母峰后,这些业余的登山客便会被分包给尼泊尔当地的代理商或经纪人。 最后的最后,才会轮到金字塔最底端的夏尔巴向导分一杯羹。 一名普通登山向导,在珠峰“登山季”大约能获得大约5000美元的收入。 虽然这比尼泊尔的平均收入高得多,但这收益仅占开发收益的百分之五。
尼泊尔政府规定,一名登山者能背负大约9千克的补给品。 但一些比较年轻的夏尔巴人为了多挣钱,往往会无视政府规定,背负的物资重量往往是原来的两倍。 这种情况下,危险也自然加倍。 这点钱,是他们拿生命做赌注换来的,但付出与收入完全不成正比。
蓝色标记处为2014年4月18日雪崩地点
2014年4月18日,珠峰南坡雪崩,造成16名夏尔巴人死亡,成为“人类攀登珠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事故”。 每年尼泊尔政府的旅游登山的收入为三亿六千万美金,但遇难者的抚恤金仅为400美元。 忍气吞声半个世纪,夏尔巴人这次终于愤怒了。 这直接导致了夏尔巴向导的集体停工。
他们要求增加遇难者赔偿金,提高向导人寿保险,并且用登山费成立登山救助基金以帮助事故中受伤的向导。 当时尼泊尔旅游部部长还赶到了大本营,与数百名夏尔巴人展开会谈。 虽然政府当时是答应了夏尔巴人的诉求,登山公司也承诺会进行反省,探寻更安全的商业登山模式。 但现在几年过去了,夏尔巴人当初的一些要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可以选择,几乎没有人愿意用生命当赌注。 而夏尔巴人干着这份又累又危险的工作,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后代不需要用生命谋生。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首次登上珠峰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在生前就极力反对他的孩子继承他的事业。 他说:“我已经替你上去过了,你不必亲自登上峰顶。” *参考资料 甘子玲.影子登山家:夏尔巴人的珠峰传说.看天下.2014.05 张春爱,李文华.高原病分子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1(07) Anup Kaphle.A closer look at the dangerous work that Everest’s Sherpas undertake for Western climbers.2014.04.21 |